李虹霞
【关键词】 小学教学;幼小衔接;策略;教学方法;家校联系;学
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26—01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问题都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小学新阶段的开始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必须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角色变化,为此,幼小衔接就必须要克服角色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日常和课题研究所得,就小学低年级实施幼小衔接的有效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注意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活动从幼儿园的以游戏为主转变为小学阶段的以学习为主,儿童心理变化朝着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朝着有意性和自觉性发展。针对以上变化,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法。一是在教学中要适时加入游戏环节,吸引学生兴趣。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班的4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生喜欢游戏式的教学方式,一年级新生仍然喜欢“玩中学”,这样的“玩”往往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昂,减少了无意注意对有效学习目标的干扰,更好地提升了教学实效。由此,对学生的考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语文、数学考试成绩,而应该更多地从学习习惯和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养成方面予以考察。相应地,对教师的考评也应该弱化考试,淡化成绩;二是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白板、投影仪、互联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光线、画面于一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实验班及其他班学生明显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的课件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三是要注意运用童言,掌握童趣。
二、要加强家校的经常性联系
以实验班为例,经调查,42名学生来自十五个不同的幼儿园,来自不同的地方,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使得一部分孩子已经学完了一年级的部分学习内容;部分是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操各种方言,特别是学前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更是参差不齐,有的还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多数家长既不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又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这些都增加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难度。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因此,加强家校的经常性联系就顯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小学教师要加强与新生家长的联系,详细了解每个新生的家庭成员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成长经历等情况,尤其是对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青少年留守”家庭更是要详细了解。要采取家访、电话(短信)交流、邀请学生家长校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常态化、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有效的家校联系,向家长讲明小学比之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小学的日常要求、学校常规等。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准小学生”与小学的联系。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让孩子的心理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增加入学的适应性。
三、要注重小学生的习惯培养
入校之初,一年级的新生仍有诸多不适应,如部分学生进入一年级后上课坐不住,注意力极易分散,自己不专心听讲,还找别人说话,手里爱玩弄一些小物品,做小动作;写作业慢吞吞,写写停停,边写边玩,甚至丢下正在写的作业做别的事;任务意识淡,忘记老师交代的任务或者不能及时完成;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从熟悉新角色,适应新环境,培养好习惯着手,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具体指导,从每个细节入手,在实践中体验和训练,不怕麻烦,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教态要亲切和蔼,微笑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认真多一点,爱抚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少一点批评,少一点冷漠,扎扎实实做好学习及日常在校行为规范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学习卫生习惯的培养,如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训练正确的“五姿”(坐、立、写字、举手、读书)。这些习惯的训练和培养都应该在趣味活动中开展,要渗透幼儿园学中玩、玩中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第二批课题”《小学低年级实施幼小衔接的有效对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110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