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
[提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以对未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能提供一点有益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课题:“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HYB160107)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0日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创新创业在大学里已蔚然成风,已逐渐形成“人人想创新、个个要创业”的喜人景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和关键因素。并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已成为教育界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当下政府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国家高层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4,812篇相关文章。其中,仅各种期刊就有文章发表4,406篇,占比达91%,可见研究成果之显著。在搜索到的文章当中,第一篇是刊登在1999年11月3日《神州学人》上的文章,是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当年国庆节前夕参加的“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会上李岚清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必须把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相结合。2011年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工作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教育部林蕙青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伟远大的发展战略,并要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习近平也非常重视创新发展,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创新发展问题。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也是近期工作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是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安徽合肥考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强调: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也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應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有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这无疑为当前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增强了动力,同时也坚定了国人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二、高校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须。创新型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建设,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田硕、顾贤光(2012)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另外,钟丽霞(2011)等认为“影响和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思维运用不足;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狭窄,不重视实践教学,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等”。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虞亚平(2016)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水平,同时要兼具成果转化的实践能力。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高等学校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实施特色发展。只有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提升学生总体的创新能力,高校创新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此外,高校还要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这些教师时刻走在创新教育的前沿,并将其创新知识教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能力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刘国巍、程国辉(2015)认为“创新创业导向就是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张晓婕(2012)认为无论从国际人才竞争,还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及从解决目前大学生社会就业来看,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其现实必要性,且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林畅(2013)认为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初铭畅(2014)则认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并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董云飞等(2014)认为只有通过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综合的导师团队和搭建大学生实践平台等方法,才能促进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外,苏晓晋(2014)等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需构建由“实践创新模块”、“大学生研究计划模块”、“创业雏形模块”、“学术交流模块”四大功能模块及“全程导师制”、“特色俱乐部”两大支撑载体的“4+2”创新创业素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把实践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张黎明(2009)指出:目前大学生培养现状是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意识,但是由于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导致缺少创新实践技能。刘伟(2011)则认为,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有三点瓶颈问题,即“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仅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执行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再就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教材、资金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资源与手段缺失,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吕小艳(2016)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计划不完善;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短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并且“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许多学校把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列为教辅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功底不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学校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都较弱。”这些都是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亟待改进和解决。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及对策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及制度等全方位的支持,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需要教师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训练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各方的共同协作,创新创业教育才可能结出丰硕成果。
唐根丽等(2011)认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环节;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张继河等(2011)则针对高校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困境,提出了五条对策,即“要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条件的支撑;充实优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钱小明(2014)等则认为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是高等院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途径。另外,姜骞等(2016)从三个层面给出了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认为学生要培养兴趣爱好,培育创新意识;教师要树立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思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要“科研教学互动,创新与实践并行”;而学校方面则要创建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和搭建网络平台,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五、总结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高校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任务与历史使命。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已现实地摆在教育者的面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個子系统,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有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的培养模式,有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如此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人只有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才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硕,顾贤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
[2]钟丽霞.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3]虞亚平.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6.5.5.
[4]张立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6.6.
[5]刘国巍,程国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上),2015.12.
[6]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山西财经大学,2012.
[7]林畅等.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3.
[8]初铭畅,李晓梅,高薇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
[9]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
[10]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11]张黎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1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
[13]吕小艳,文衍宣.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