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2017-04-10 02:21曾达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审美意境

曾达

摘要:如何做好古典诗歌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怎样进行诗歌教学做了一些探讨,主要从诗歌的题目、作者、意境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 意境 审美

一、解读诗题

一首诗歌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的标题。诗题是诗的眼睛,是诗歌的高度概括,往往隐含许多重要信息,做好诗题的解读,对我们鉴赏诗歌大有帮助。

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标题点出了事件、时间、地点,教师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理解诗中表达歌咏归隐的情趣有很大帮助。又如,鲍照的《拟行路难》,题目点出了此诗的主旨——借行路艰难隐喻在现实中找不到政治出路的愤懑之情。

二、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应对诗人的生平、兴趣爱好及为人有所了解,知道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及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比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如果学生对陆游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特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就能够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世事的感慨及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也能在潜与默化中受到熏陶。

学到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如果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后,对诗中作者同情底层百姓,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残酷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明确诗意

明确诗意是答题的关键。古典诗歌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易于理解,因为古典诗歌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生词、历史典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字词方面,可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讨论,教师可做适当点拨,扫除文字上的障碍。历史典故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去了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所得到的知识或信息往往比教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自去完成,注意适时指导、小结。

古诗歌经常出现“杨柳”这一形象,让学生查阅与之相关的典故,使他们对这一典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这一意象表达出的感情内涵。

四、注意注释

诗歌后面的注释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他们却不知,诗歌后面的注释常常隐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我们解读诗歌大有帮助,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给出的注释是:这首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居无定所的流离生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根据注释,结合内容,学生不难看出这首诗主要是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后暂时安定下来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五、捕捉意象

我们所说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鉴赏诗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捕捉诗中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例如,送别类的古诗歌中常出现杨柳、浮云、长亭、古道、南浦等意象,如有这些意象时应想到这首诗有可能表现的是离别之情。如诗中有明月、子规、鸿雁等意象时,要考虑此诗要表现的是一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流水、朝露、落花等意象多喻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菊花、梅花、松树等往往象征傲视、高洁、坚强——这些诗歌的意象,往往都是作者借助表情达意的载体。

六、品味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果能明白了这些,就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情与景”。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通过“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通过“天寒地冻,人鸟绝迹”的意象,创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境界,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孤独无援的心境。

七、提高升华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读懂它们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升华,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升华自己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淺谈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J].青年文学家,2011,(24).

[2]王秀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J].都市家教,2010,(4).

猜你喜欢
审美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