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针对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的复杂性,结合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进行分析。然后,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针对上述的矛盾问题,就高校应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探讨,以期更有效地结合思政教育中的问题解决目前的矛盾,更好地提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经济学视域;博弈论;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同时西方思想观念的渗透也日趋严重,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更是给思想渗透工作的预防增加了不可预测性。面临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做好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学者提出创新,即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运作方式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主体与教育个体方面存在何种矛盾,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此,结合经济学原理,如何从师资队伍方面进行改善,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经济学的必要性分析
在不同学科发展的今天,任何的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学也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而将经济学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中,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开始被触及,如通过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又或者将成本—效益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这些理论的引入,拓展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视野,特别是在思政教育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从学科的角度来看,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使得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学科要吸收另外一个学科的优势,这样才能拓展自身学科发展的视野和辐射幅度,增强自身学科的影响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许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同其他学科在方法和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大的联系。因此,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移植其他学科发展的方法和理论,成为思想政治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方法。
第三,从现实的挑战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我国新常态经济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在信息化社会下,各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校园。在丰富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淡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而随着信息化的改变,现代大学生对思想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传统心理学、伦理学等基础上,将融入更多的如传播学等内容。
第四,通过经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可更加有利于给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决策参考。这主要是借助经济学中的方法和工具,让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最小的代价取得思想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效,从而将原始的思想教育问题转换为了一个经济学问题。而通过这种分析方法,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给未来的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二、经济学视域下的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
第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博弈。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并且随着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素质。但是,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学、小学还是在大学,应试教育仍然在我国教育界中占据半壁江山,且越演越烈。对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来讲,很难在短时间之转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目标非常狭隘,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国外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一味地以课堂讲授为主,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会让学生產生厌学情绪,甚至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又如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利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从而让中国教育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完全属于流程化的培养方式。而归根结底,其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博弈,即我国人才的培养究竟是以得分的高低作为根本的标准,还是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而从供给理论来讲,以目前的这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因此,对于思政教师队伍来讲,转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切思考的问题。
第二,缩小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异。现实和理论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各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来讲,他们面对的是开放的空间环境、文化传播和社会交流,信息来源更加广泛。通过这种广泛的接触后,让学生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现实本身存在着的差异。而如果两者一致,那么这些理论可以让教师信服,但理论和现实相差太大,将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可信度。面对一些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失业、分配不公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释则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思想教师应深入考虑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缩小学生对现实认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从而树立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是重点。
三、经济学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结合上述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必须要依托经济学原理,从供给和需求出发,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供给”和引导,才是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扭曲,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转变思想,加强培训。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造成这个矛盾的突出问题在于人们过分注重成绩,而淡化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即教师为了成绩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发展。因此,转变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是解决目前思政教育困境的第一步。只有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思维,才能解放出来,为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是转变思想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才能够拓展思政教师的视野,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其次,通过培训,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再次,通过培训,还可以进一步坚定思想教师的思想意识,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为学生树立典范。
第二,创新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强调学生的个体需求,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现有的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借助校园网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党的历史;借助漫画、卡通等更加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一个道理或者走出某种思维误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制度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制度存在的区别、优势和劣势,以及可能暴露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目前的社会问题。由此,通过这些方式上的创新,而摒弃以往的单一的灌输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多元化思想的同时,也逐步接受和明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另外,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工具,构建校园讨论群,并针对学生们关心的话题进行科学性的引导,让人们能够走出狭隘的思维误区;借助目前的智能算法、数据挖掘、大数据等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偏好等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当前学生的主流需求,从而更好地通过“需求”对话题进行“供给”,更好地引导整个校园氛围,并在校园中形成助人为乐、追求文明、抑恶扬善等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思政队伍管理。思政教育工作的进步离不开对思政队伍的管理,这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因此,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还是要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门槛,如必须为中共党员,学历层次必须为硕士及其以上。由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提升师资水平,也使得思政师资队伍更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考核。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考核这个机制,更好地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并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来講,只有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供给”,才能更好地提供“需求”,而只有不断地创新“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做好目前复杂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崔卫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蒋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4-95.
[4] 叶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方向探索——基于供需的经济学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6,(25):141-142.
[5] 陈萌,姚小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