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培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21-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梳理,归纳存在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环境 优化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需要体育环境作为载体来实现,没有优越的体育环境,体育教学活动势必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优越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身体锻炼活动,反之,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发展,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因此,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辨析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众说纷纭,时延芳认为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体育的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王俊龙认为是高校体育实践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与物质环境的总和。梁昱认为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相关条件集合,物质层面包含体育设施和场所等,软环境包含体育课堂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本文所指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高等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特殊要求而组织起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集合。从体育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环境是指体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相关图书资料等,这些都是构成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一)物质硬环境
目前硬环境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于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场地设施类型也会有一定差异;随着高校招生名额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体育设备耗损相对较快,耗损率与更新换代之间的时差较长;场地器材种类的比例不合理等方面。硬环境作为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将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如若器械不及时更新和保养,就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几率,对学生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伤害,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二)主观软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一般相对隐性,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通常借助于人的载体而体现出来,虽然其隐匿于无形之中,但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并非可以被忽略掉,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甚至超越了硬环境。如高校体育传统习俗和体育文化精神、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外锻炼风气等,都会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的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长久培育和实践营造,人际环境的状态也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当前主要涌现出来的不良现象主要为高校体育传统氛围不浓、人际环境污浊和体育课堂氛围散漫等,这些“非良性”环境的存在势必会对体育教学效果的目标相悖。
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高校的体育物质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既包含自然时空环境,也包含设施环境,针对自然环境应结合各地气候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如北方冬季可利用丰厚的降雪,开展冰上运动;而南方可利用多水优势,优化开发水上体育运动。对于设施环境,可尝试利用社会资本多方合作筹建场馆和购买器材,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开展需求。
(二)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可尝试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着手,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多样化、创新性的开发设计。如注重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设置,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转向,开设户外定向、轮滑、攀岩和体育舞蹈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使体育课程内容多样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尝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体育精神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体育参与性评价。
(三)优化体育教学的情感环境
何谓情感环境?即融洽的课堂氛围、积极乐观的情绪。优越的情感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大学生则需要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尊重,教师的肯定及鼓励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体育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被激发出来,而学生一旦自我效能得到激发,在课上的情感体验都会积极主动,课堂氛围也会融洽,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高质量的保证[4]。
(四)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內部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大学校园为活动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体现的,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特色环境。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加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正能量的宣扬,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得到感染和洗礼,内化为健康的意识规范,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各影响因素呈现多样化,且处在不短的变化之中,我们在进行优化时,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因地制宜,在遵循客观状况的基础上,做出适用的、安全的和系统的优化方案,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参考文献:
[1] 时延芳,郭建.平社会转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3:65.
[2] 王俊龙.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与优化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1):67-68.
[3] 许兰.普通高校体育环境现状及优化机制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12,1:61-62.
[4] 梁昱.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1):15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