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炎湿疹1 058例患者斑贴试验分析

2017-04-09 05:52鲍迎秋常建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斑贴硫酸镍变应原

杨 敏,鲍迎秋,常建民

斑贴试验是用于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成本低,操作简易,安全性好,因此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慢性皮炎湿疹是一类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多数病因不明,部分可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笔者对1 058例慢性皮炎湿疹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该类疾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与变应原阳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入组 选自2011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皮炎湿疹患者(病程>3个月)共1 058例。

1.1.2 剔除标准 ①具有明确的致敏物接触史,临床可诊断ACD;②急性期发病;③背部贴敷部位有皮损,2周内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④2周内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⑤1周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⑥3 d内使用过抗组胺药;⑦4周内有日光曝晒史;⑧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试剂及方法 采用瑞典化学诊断公司产的“瑞敏”斑贴试剂盒及配套斑试小室。所测变应原包括:氯化钴、巯基化合物、咪唑烷基脲、对苯二胺基质、N-环已基硫酞内脂、重铬酸钾、亚乙基二胺、松香、甲醛、环氧树脂、溴硝丙醇、秋兰姆混合物、对苯类混合物、硫酸镍、倍半萜烯内脂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卡松CG、黑橡胶混合物、卡巴混合物、夸特15共20种变应原。贴敷48 h后将斑试器除去,30 min后判读初次结果,24 h后判读最终结果。

1.2.2 结果判读 参照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ntern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Research Group,ICDRG) 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慢性皮炎湿疹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皮损发生部位、个人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中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入组慢性皮炎湿疹患者共1 058例,其中男324例,占30.6%;女734例,占69.4%。年龄10~84岁,平均(45.56±15.38)岁;≥60岁(老年组)372例,占35.2%,其他年龄者(非老年组)686例,占64.8%。临床诊断为泛发/限局性湿疹(包括耳部、乳房、下肢、手足、外阴/阴囊和肛周)、钱币状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面部皮炎及眼睑皮炎等。皮损位于面颈部260例(24.6%),眼睑130例(12.3%),手部160例(15.1%),生殖器肛周96例(9.07%),其他部位单发者88例(8.32%),泛发者324例(30.6%)。平均病程6.32年(3个月~41年)。既往有个人过敏史者449例(42.4%)。

2.2 斑贴试验结果

2.2.1 总体情况 本研究斑贴试验阳性率38.6%(408/1 058例),阳性率占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是: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重铬酸钾和卡巴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硫酸镍和芳香混合物常见极强阳性(+++)(表1)。同时出现两种化合物斑贴阳性的患者127例,占12.0%;3种及以上化合物同时阳性的62例,占5.9%。

2.2.2 变应原阳性率与性别的相关性 在1 058例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总阳性率高于男性;男性的重铬酸钾、对苯类混合物和卡巴混合物的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2.2.3 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在1 058例患者中,非老年组总阳性率高于老年组;非老年组的硫酸镍阳性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的卡巴混合物阳性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

2.2.4 变应原阳性率与个人过敏史的相关性 1 058例患者中有个人过敏史组斑贴阳性率50.3%(226例/449例),其总阳性率高于无个人过敏史组30.0%(18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16,P<0.01)。

2.2.5 变应原阳性率与皮损分布的相关性 将1 058例患者根据发病部位分为6组,各组阳性率高低依次为泛发153例(14.5%)、面颈部121例(11.4%)、手部54例(5.10%)、其他部位单发46例(4.35%)、眼睑17例(1.61%)和生殖器肛周17例(1.61%)。泛发组总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泛发者常见的变应原:硫酸镍79例,芳香混合物34例,对苯二胺基质30例。局限于面颈部常见的变应原:硫酸镍43例,芳香混合物43例,对苯二胺基质30例。手部常见的变应原:硫酸镍31例。

表1 1 058例慢性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结果 [例(%)]

表2 男女患者变应原阳性率比较 [例(%)]

表3 不同年龄组患者变应原阳性率比较 [例(%)]

2.2.6 变应原阳性率与病程的相关性 将1 058例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短程组(<3年)和长程组(≥3年),短程组819例,斑贴阳性者296例(36.1%);长程组239例,阳性者112例(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4,P=0.003)。

3 讨论

慢性皮炎湿疹类疾病是皮肤科门诊就诊率较高的一类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病因错综复杂,兼有内源性(如特应性体质和过敏状态)和外源性(如致敏原和刺激原)双重致病因素。斑贴试验是诊断ACD的金标准,当慢性皮炎湿疹疑有外源性病因或潜在的、继发的ACD存在时,需尽早行斑贴试验明确诊断[1]。

笔者对我科门诊近5年临床诊断为慢性皮炎湿疹的1 058例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得出其总阳性率为38.6%,低于国内的既往报道[2-7],推测与入选患者的病种、受累部位、病程及年龄分布不同有关,尤其国内大部分文献中的研究对象皆涵盖了临床已拟诊为ACD的患者,故阳性率较高。

本调查发现,斑贴试验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个人过敏史、病程和发病部位皆有关联,其中女性患者的阳性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平常接触洗涤和护理类日化产品较多有关。老年患者的阳性率低于60岁以下年龄组,可能与其生活方式简单,暴露于各种致敏原的概率下降有关。另外,具有个人过敏史的慢性皮炎湿疹患者其阳性率高于无过敏史者;3年及以上病程者阳性率高于3年以下短程者;皮损泛发者阳性率均高于局限性分布者。泛发者和面颈部常见的变应原均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和对苯二胺基质,且女性多见,可能与化妆品的使用有关[8-10]。手部常见的变应原为硫酸镍,与Boonstra等[11]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报告一致。该学者对1 571例手部湿疹患者的斑贴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列前4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抗菌剂/甲基二氢噻唑、氯化钴和芳香混合物Ⅰ组;而且,复发水疱型的手部湿疹斑贴试验阳性率最高。本研究斑贴试验阳性率占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是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重铬酸钾和卡巴混合物。常见极强阳性的有对苯二胺基质、硫酸镍和芳香混合物,与国内陈浩、张钰頔等报告的变应原阳性率排序十分相近[4,5]。其中硫酸镍的阳性率在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中始终位居首位,原因在于它不仅是电镀工业、制镍镉电池、有机合成和生产硬化油的原料或催化剂,在耳环、手表、眼镜框、皮带扣、假牙冠、节育环、硬币、手机和部分食品中也含镍元素,甚至是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完全避免较为困难[2-13]。与硫酸镍同属金属盐类的重铬酸钾,其阳性率在本研究中亦较高,且男性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女性。该变应原主要存在于水泥、衣物染料、地板蜡、鞋油和油漆中,另外对苯类混合物(食物防腐剂、药品等)和卡巴混合物(天然橡胶制品)的阳性率亦是男性高于女性,与既往报道一致[2]。此男女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由两性的职业暴露不同所致。老年组卡巴混合物的阳性率高于非老年组,可能与老年人更多地接触橡胶手套从事家务劳动以及他们的皮肤屏障功能有所衰退有关。

尽管斑贴试验较其他过敏原检测方法更为可靠,但对阳性反应的解释仍需慎重。首先,操作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差异及患者的依从性高低可造成试验的人为误差;其次,斑贴试验的反应程度(基于变应原的浓度和强度)、患者的敏感性、变应原贴敷的时间长短、结果判读的时间间隔等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对于某些患者变应原贴敷7 d后出现的弱阳性反应要比3 d后呈现的弱阳性更能证明与疾病病因的相关性[1]。确定变应原阳性结果与慢性皮炎湿疹病因的关联,除了需要仔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明确阳性变应原的近期接触史外,还可通过重复斑贴试验或进行激发试验加以验证[1,14]。

【参 考 文 献】

[1] Fonacier LA. Practical guide to patch testing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15, 3(3S):S1-S40.

[2] 李炳曼, 唐浩文, 王文娟, 等. 1484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化学物质斑贴试验分析 [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6, 37(2):137-140.

[3] 刘广仁, 韩永智, 黄庚史, 等. 皮炎湿疹599例致病因素分析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2):126-128.

[4] 陈浩, 李文静, 黄南, 等. 武汉市37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结果 [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 7(4):351-356.

[5] 张钰頔, 张键, 马亚梅. 慢性湿疹患者328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3, 30(2):69-70, 75.

[6] 李柯旻, 高洁, 李晓红. 皮炎湿疹类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J]. 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12):1199-1200.

[7] 彭书莉, 王敏. 105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的结果分析 [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98, 912.

[8] 江明. 85例面部皮炎患者过敏原检测与诱因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6):430-431.

[9] 谢小琴, 韩毅, 周成霞, 等. 2005—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4):270-272.

[10] 郭晓霞, 高娟, 陈翠, 等. 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50例致病因素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 4(4):209-210.

[11] Boonstra MB, Christoあers WA, Coenraads PJ, et al. Patch test results of hand eczema patients: relation to clinical types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 29(5):940-947.

[12] Jiamton S, Tangjaturonrusamee C, Kulthanan K. Clinical features and aggravating factors in nummular eczema in Thais [J]. 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2013, 31(1):36-42.

[13] Uter W, Aberer W, Armario-Hita JC, et al. Current patch test results with the European baseline series and extensions to it from the 'European Surveillance System on Contact Allergy' network, 2007-2008 [J].Contact Dermatitis, 2012, 67(1):9-19.

[14] 路雪艳, 李邻峰. 过敏性皮肤病的在体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5):357-360.

猜你喜欢
斑贴硫酸镍变应原
铜电解脱铜后液冷冻结晶法除镍制备硫酸镍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硫酸镍煅烧的实验研究
硫酸镍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斑贴试验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性IgE变应原引起的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征研究*
N2018067 硫酸镍市场正在进一步拓展
药物斑贴试验对儿童迟发型药物超敏反应诊断的探讨
复方甘草酸苷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