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真学”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7-04-09 02:33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学夹竹桃天鹅

张 敏

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感悟”,实现语用能力的“真迁移”。

一、创设文本解读“真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的真学应永远是课堂教学的至真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去感受、体验、揣摩文本,获得文本的真思、真情、真意。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只有深度潜入语境,才能破译文本的言语密码。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获得鲜活的感受,笔者将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插图转换成了动态的视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在冰封千里、粉妆玉砌的贝加尔湖畔,一只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勇敢破冰,为同族能够获取到食物。其他天鹅看到老天鹅的行为,也纷纷加入破冰行列,最终获取到了食物。课文对于勇士老天鹅,更是用了特写镜头,在阅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腾空而起”“扑打”等动作。围绕着学生的真实表演,笔者追问:“‘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将老天鹅比作一块石头?”……学生展开了想象,还原语境:“‘腾空而起’说明老天鹅飞得高,下落的冲力大。”“因为老天鹅一心想让其他天鹅们吃到食物,没有考虑自己的疼痛。”“将老天鹅比作一块石头,更表现出老天鹅的奋不顾身。”……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形象,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融为一体。

二、引导文本解读“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学生解读文本的精神追求中,这种感受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欲望,引导他们沉潜文本、质疑文本、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潜心涵泳、移情体验、抒怀感发,揣摩文本的韵味,领会文本的意蕴,进而点化自我的心灵,润泽自我独特的生命。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笔者先出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课文通篇都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为什么课文题目却是《月光启蒙》”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度解读。之后,由于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始终停留在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上,如母亲在月光下给了“我”文学的启迪和熏陶;母亲在月光下教“我”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等等,总之是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启蒙,所以课文的题目是《月光启蒙》。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学生的“真认识”,是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后所产生的认识。为此,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了文本作者孙友田的原文和原题——《月光母亲》,根据这一有价值的资源,学生再次对文本展开深度探究,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月光与母亲的某种相似之处。如有学生认为:月光温柔,母亲温柔;月光无声,母亲无言;月光能够照亮黑夜,母亲对我的启蒙也能照亮我前行的路……这种探究,从学生文本解读的经验出发,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激活学生文本解读思维,让学生展开文本联想、文本推理。由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变得深刻起来。

三、助推文本解读“真发现”

学生是“真学”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产生了“真感悟”“真发现”,课堂教学活动才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学”课堂除了学生的“真读”“真写”外,还要唤醒学生的“真情”,启发学生“真思”,让学生“真言”。教学中,教师只有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真正立足于文本,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真发现”。

例如,《夹竹桃》一课被称为是“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对文本展开“先学”,学生和文本真实相遇。在课堂上,通过笔者补充作者季羡林的介绍,学生体悟到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毫不张扬的品质其实就是作者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写照。然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文本解读思维,笔者又向学生补充了本文的创作背景:1962年,季羡林先生访问缅甸,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夹竹桃”,于是一种乡情陡然而生,写下了名篇《夹竹桃》。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夹竹桃可能是作者浓浓乡情的寄托,是身处异乡的一种精神表达。也有学生通过笔者对作者的资料补充,揣摩到季羡林的家乡有夹竹桃,缅甸也有夹竹桃,夹竹桃或许象征着中缅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还有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文本中有这样的话语——“夹竹桃……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所以认为夹竹桃表达着作者的乡情。最后,笔者向学生补充了《夹竹桃》原文,通过阅读原文,学生更加深刻地发现:夹竹桃不仅表达着作者的乡情,还表达着中缅人民的友谊。正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步走向深入。文本的创作旨趣、本真意蕴被学生慢慢地发现。

四、实现语用能力“真迁移”

崔峦老师曾说:“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和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我们品读文本、体会情感,更要习得作者表达的艺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积累言语形式,练就表达技巧。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开头用“ 一 身 ”“ 一 对 ”“加 上”“ 这 就 是 ”表达的巧妙,而后让他们试着也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写小狗:“一身乌黑油亮的长毛,一对三角形的耳朵,再加上粽子似的脑袋,摇摆不停的尾巴,这就是我家可爱而又忠诚的黑子。”有的学生写小猫:“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一双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的眼睛,再加上四条长着肉垫子的腿,这就是老鼠的天敌——猫。”有的学生写公鸡:“一身闪闪发光的羽毛,一对偶尔扑腾的翅膀,再加上尖尖的小嘴,这就是我家耀武扬威的大公鸡。”……学生在对身边动物特点的捕捉中不断形成出有针对性的描写,读来令人如见真身。

除了句式的仿写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仿写课文的结构,仿写课文的意境,仿写开篇、结题的呼应和点明中心的句子,这样,从机械模仿到灵活变化,学生可以学到大量的表达技巧,便于在习作中信手拈来。同时,善于捕捉课文的留白处,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也是较好的情随意动的练笔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建立读写联结点,有意识地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可以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语用练习中实现“真迁移”,建构“真生长”的空间。

总之,学生是“真学”课堂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真学”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了解学生学情,把握教学的深度,把握文本精髓,清楚地知道教什么,巧妙引导,有效落实学生的真学。

猜你喜欢
真学夹竹桃天鹅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一张图看天鹅奖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天鹅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