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颖
“批注”这种阅读方式,以唤醒读者的主体性为目的,讲求解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阅读的差异性、审美性和批判性,突出了阅读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方式,而且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准备学习阶段要让学生了解批注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技巧,以求得批注的实效,避免流于形式,苍白无力。如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难句、难词或有疑问等处用上不同的批注符号(直线、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等)和批语。指导时,教师可作示范,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批注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主批注,然后以小组互评的方式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批注质量。
自主批注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对有所感有所思的内容,如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等,作出自己的解读,写下带有个性化的批语。教师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批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定向批注阶段是学生在具体研读的目标和要求的指引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注阅读阶段。每篇课文每节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批注角度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评人物,有的评结构,有的评语言,有的评写作方法……它能引导学生克服浮躁浅表的读书态度,以扎扎实实的态度解读文本。
分享提升阶段注重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师生的界限已被逐渐淡化,共同体验作品带来的艺术魅力,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在相互信任、启迪、借鉴、悦纳中,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拓展批注阶段是学生的知识迁移阶段。通过课堂批注、交流、反思、整理过程,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必然会比初读时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作品的解读中,进行拓展批注,学生的批注能力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案例 1】《“生命桥”》一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画出深受感动的语句,写出感想。许多学生画出了关键句:“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写下的感想丰富深刻,有的这样写道:“老羚羊以死亡作为桥墩是那么当机立断、从容不迫,让我震惊。”有的写道:“老羚羊选择了死亡,而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羚羊,这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啊!”……
【思考】开放的阅读方式,让我享受到了这一刻的精彩,让我看到了这些灵动而富有个性的思想。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想。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案例 2】《狼和鹿》一课,有的学生画出了最后一自然段中的语句,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说凶残的狼是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善良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我启发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能从迷惑一步步走向清晰,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思考】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课文中常有看似前后矛盾或与现实矛盾而实则精彩之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困惑处,并加以质疑。解决这些疑问,有利于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案例3】《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读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时,有的学生满怀崇敬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谭千秋老师犹如一尊雕像一动也不动。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2)对语言文字的赏析。
【案例4】《爱如茉莉》一课,学生对“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样批注:“‘探’字用得真妙,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这画面是多么静谧美好,多么感人啊!连阳光都不想打扰这一切!”
(3)对写作特点的赏析。
【案例5】《秦兵马俑》一课,学生对“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样批注:“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也是课文的中心句,三个词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
【思考】批注阅读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文本的精妙处进行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读书的主人。
【案例6】《望月》结尾这样写道:“甲板上又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对着月亮,会展开哪些幻想呢?可指导学生围绕月亮发挥想象,在自由畅想中写一写说一说,进一步充实文本的内容。
【思考】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很简练,使文章结构呈现开放状态。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简练之笔补充具体,把含蓄之处补充明朗。这样的补白,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材所选作品,教师和学生多数都具有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常常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主题思想肆意放大,缺乏批判精神。从接受式学习到批注阅读,学生要经过一种心理上的“断乳”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形成独立自信的人格。
受到“答案是唯一”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尽管也允许学生质疑、批判,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一言定乾坤”。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违背,与批注法的宗旨相违背,更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教师要允许学生合理解读,允许其个性化解读。
批注的语言要通顺,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语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妙”或“废话”之类的批语是没有意义的。但批语也不能烦琐、啰嗦,东拉西扯是不行的。批注使用的符号不要随意变换,应该是固定的,种类也不宜过多,要做到一目了然。
实践证明,批注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