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相关思考

2017-04-09 15:31赵雪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长春市九台区土们岭中心校 吉林长春 130501)

摘 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的重点培养内容。本文以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为基底,举例说明如何从行为、思维等方面拓展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知识迁移,指导教育者如何摆脱原有机械式习题教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如何将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通过迁移运用到生活、学习中,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深化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迁移能力

引言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形成逻辑算数思维、养成实施计算行为能力、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灵活跳跃式转变以及思考模式结构体系化。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1]。智能科技快速发展,数学计算的速度因为有机器的介入变得方便又快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助增了人的懒惰性,头脑不思考问题就极有可能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在培养新生代青少年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已不再是简单地计算机能够代替完成的计算,更是通过计算的学习开拓学生的大脑思路,拓展思维模式,将计算融入到其他学习和生活当中。

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更重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收获快乐的学习体验和感悟。本文主要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新生代青少年的数学计算知识迁移能力,提升该能力有效运用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的灵活跳跃转变

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很多都是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的知识点贯穿联系,灵活跳跃,让学生更好地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即巩固了旧知识,又植入新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点使用知识点,提高计算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中,关于第一单元的“混合运算”内容和第四单元的“乘与除”内容、第六单元的“乘法”,三个部分在计算方面应该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让学生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知识点以及括号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后续相关乘法、除法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过程当中嵌套该部分知识点,并激发学生运用该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又如在第八单元认识小数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时,往回贯穿第四单元关于估算的方法内容,教会学生从估算的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和确定的方法。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不一定要循规蹈矩一步一步按照课程编排内容进行,教育者应要能善于总结相似相近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融汇到一起,灵活转变并使用。

2.计算能力在生活使用范畴上拓展延伸

计算能力掌握的关键是能否学于课堂再应用于生活中,应用于生活即包括了实际的动手能力以及全面抽象的逻辑思考。该方面的提高延伸,需要老师善于将枯燥乏味的数字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探索应用的意识。例如用图画将抽象的计算能力具体实质化,低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图像的喜爱程度高,将计算过程计算方法用图示表达,形象建立学生脑海中的抽象概念,有助于在生活实际范畴的延伸和拓展。

比如在学习常用分数小数以及百分数的互化时,老师可以借助数据处理软件或作图软件,将该三种不同的数字形式以不同的图形表示出来,例如3/4、75%、0.75,三个数值相等数据类型不同的数,分数以圆饼类食物表示,例如像蛋糕切分;百分数则采用杯装水形象化,杯中的水画出75%的体积;小数用直线数轴,既可以形象表明数值的位置又可以区分数值与相邻近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与0和1的关系等。数值的相互转化,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更灵活更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问题的结果,并且引导学生在进行其他知识学习的同时加深图形对计算能力提升,并且此类延伸贴切生活实际范畴,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拓展。

3.行为实践习惯化与思维模式体系化

教师要在日常课堂中指导学生在课后生活中通过行为实践行动,巩固学生数学计算知识迁移的思维模式,将该模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中,构造体系高效的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鼓励采用各种策略和资源来满足学生能力和需要的多样性,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水平,提倡学生从事数学交流和数学创造,体会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价值[2]。

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数学的教学知识总结起来主要是数与代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数的运算等,锻炼学生对于知识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计算,比如低年级的关于图形的认识的问题“把12盒右面这样的保鲜膜捆在一起,怎样捆最节省胶带”,一方面教师要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引用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更好地审题读题理解题目,并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尝试中体会,独立尝试,领悟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点都源于生活,因此教学者可以建立一个“生活小题库”,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转化成一个计算问题,既反转地将知识迁移回课堂,同时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探讨能够增进学习的效率并且提高学习质量。

二、发展展望与小结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如何进行知识迁移的思考,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方式,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3]。小学生好奇心及學习能力极强,善于利用这些天性的特质,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训练学生的口算、笔算、心算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计算能力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将数学学科计算教学广泛拓展到其他学科中,有利于新旧知识串联理解,搭建知识迁移能力的桥梁,合理强化学生迁移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龙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 学周刊,2011,5(26):175.

[2]黄勇. 中、新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计算”内容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3.

[3]郑伟.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迁移能力[J]. 新课程(中),2011,7(03):97.

作者简介

赵雪梅(1979.10—)女,长春市九台区土们岭中心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方向,吉林省长春市130501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