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玖余
摘要:该文探讨了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原因,阐述了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方法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论证了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方法,并且阐述了如何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突破,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H126-4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只有突出实习、实训教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该教学方法又可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最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实训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校内实训虽然按照车间式进行布局,但主要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需要将岗位能力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对学生逐次进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校外实习是全面提高岗位综合素质的平台,高职学生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就应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其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機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达到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对将来参加工作有用途,学习兴致很高。
二、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顺利 开展项目教学法。实用地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要使校内实训具备内涵的仿真性、技术的前瞻性和运作的创造性。
1.从设计到训练,从内涵到训练氛围,都要具有仿真性
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几个“一致”:校内实训基地要与工地一致,工地即课堂。实训设备力争与企业设备接近或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使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实训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力争与企业保持一致。
2.训练技术要具有前瞻性
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实训内容既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兼顾常规技术,兼顾企业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
3. 实训中体现训练的多样性、创造性
“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校内实训基建设应该创造性地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1)处理好实训与科研的关系。实训教学中师生不仅要按照计划完成日常实训任务,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实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将课堂知识在实训室操演一番的模拟性实训,应与企业联合设定实训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真刀真枪的生产性技能训练,真正在生产性实训中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来。
(3)处理好实训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实训的空余时间(主要是寒暑假期),可以开展实训基地人才培训,为社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鉴定服务。
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突破,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这两方面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高质量,实训建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搞好实训建设,不仅可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而且可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1.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要时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方便实施项目教学法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校内实训强调生产性实训,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产品的生产,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环境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中,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生产性实训要求“学做合一”,实现“工学结合”,这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变革,将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引发的另一重要变革就是教师队伍的结构变化。要顺利进行生产性实训,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去,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
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深入企业,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开展调研,明确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还要注意把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适当提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5.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模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拉近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强化了工作任务的仿真教学,大力推动了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