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绍熙
为本科生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的点滴体会
□ 夏绍熙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注重专深的知识,它涉及面广,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音乐、美术等中外艺术精粹,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求索,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现象等等,这些都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列。但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其重点,即通过对人类文化成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使学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以及自身所处的文化境遇有所认识,有一定的思考和评价,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提供精神滋养。当然,把这些观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笔者近年来为大学本科生开设“哲学与人生”、“道家哲学精神”、“道家文化经典导读”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在此写出,以供参考。
第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概念——文化。我们认为:“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精神、思想、理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称之为观念文化,除此还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文学艺术、生态文化等。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如果离开本民族的实体和民族生衍发展的历史,或者离开文化的核心,就难以抓住文化的重心所在,如果只是限于思想、理论、价值观的研究,而忽视文化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不能理解文化的全貌。”(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第1页)由此可见,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有核心,即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讲述丰富多彩的文化,不能离开思想、理论、价值观这个文化核心,同时还要注意说明文化的民族特色,并把文化放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进行阐释,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化有客观的认识,进而作出恰当的评价。
第二,讲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在深入浅出上不断努力,尽量避免抽象的概念灌输。例如,在讲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不能从现成的哲学教材或论著中摘录关于哲学的定义。而要结合自己的思考来谈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以问题为核心,以论证为内容,以理性为解释原则。它不仅仅是学校里的一门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清晰、简洁、易懂的现代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捍卫或者反驳某种观念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进行哲学活动了。哲学应该被看作一个动词或一种具体的活动,而不应被看作一个名词或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每个人在幼年时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问题时,哲学思维就已经萌芽了。根据笔者的体会,这样讲解要比向学生列举概念好一些,如果同时再介绍几本简明的哲学概论书籍,以便学生阅读参考,效果会更好。
第三,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读书体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化经典。每一种有历史积淀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是文化的结晶和精髓,反映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追求;经典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最集中的表现;经典还经过了历史长期的检验,经久不衰。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从笔者小范围的调查来看,大学本科生对中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在30个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中,询问有多少人读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金刚经》等经典。结果是通读过《论语》的有1人,通读过《老子》的有1人,通读过《孙子兵法》的有2人,其余几部经典只是读过一些片段或完全没读过。对西方文化经典了解的就更少,只有1人回答通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课应向学生介绍并引导他们阅读文化经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应向学生介绍《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华文化经典。笔者向学生介绍《老子》书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学。开始时,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介绍老子生平。然后,向学生说明阅读《老子》书,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老子》书的语言特点是“正言若反”(《老子》第78章),老子经常正话反说,提醒学生注意老子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二是《老子》书反映出的行为上的特点是勤勉、谨慎,《老子》书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41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64章)等说法。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常以为道家思想提倡无为,偏于消极,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明白上述两点后,再讲老子有无统一之道的含义和老子根据道的原理修身处世的观点,以及《老子》书对君主治国理政的影响等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要循循善诱,步步为营,似不宜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讲主要概念和理论体系,而忽略经典产生的文明史背景,那样做很有可能使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知难而退,对经典敬而远之。
第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人类文化进行客观认识和思考,养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独立思考或批判性思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它要求学生不仅是接受内容,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这就需要较强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调查研究,收集与问题相关的素材,支持自己的论证。这样才能很好地权衡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反思,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最后,文化素质教育课还应多与学生交流,结合讲授内容,回应社会热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兴趣。笔者发现,本科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经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学习,还是能提出一些比较好的问题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是哲学中最应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老子》、《论语》的介绍,有的学生对道家、儒家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而提出先秦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何在,有没有哪个思想家融汇诸子百家的观点提出更深入的理论?对这些问题不一定立即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进一步将他们的思考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引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是需要不断摸索的。
说明: 2016 年度西北大学教材建设与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教学成果培育类)(立项号CJ1604)。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师,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