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于当前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适时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以及通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带领之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学形式不够新颖、教学理念过于老旧等,无法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尤其是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如: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与探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极容易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机制相对落后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念,使得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甚至还有教师为了激励学生还要把考试成绩进行排次,这样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能真实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一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角色,要知道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说话,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惑,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多项教学途径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好带动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使得学生只能通过插图或者想象来感受文章的魅力,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无法真正凸显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多媒体技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该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多媒体技术主的优点就在于,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看,多媒体技术更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的不足,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譬如:在教学《日月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有关于日月潭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和课件的图片来感受日月潭的美,通过将课文内容中转化为图片和视频,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篇课文的意境,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三)善用情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目前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善用情境教学模式,以问题情境为例,通过利用情境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助于让学生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四)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少布置或者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应该加强口语方面的训练,因太多的课后作业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来反馈教学成果如: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或者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人们对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还应该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实现个性教学,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飞萍.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写话教学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顾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四川省协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