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媒体编辑应如何报道新闻

2017-04-08 00:01梁思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医生

梁思琦

当下是“互联网+”的时代,海量信息、高效互动等优势让新媒体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力量。受众开始关注网上的新闻动态、依赖网上的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新媒体编辑面临一大问题即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势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扮演好新时代下“领头羊”的重要角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达到5.27亿,同比2013年6月30日互联网网民数量增长了0.41亿,手机用户增长了0.63。当下是“互联网+”的时代,海量信息、高效互动等优势使受众开始依赖网上的资源、关注网上的新闻动态。本人从报道新闻的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在当下新闻编辑如何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扮演好新时代下“领头羊”的角色。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缓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在发挥网络双向性、互动性强的模式上,新媒体编辑应该有所取舍。增强责任意识,正确分析利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缓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几乎拥有所有的传播形式,它的及时、互动、海量、个人化和丰富的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特点,打破了以往的点对面模式转变成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信息量的浩大不光造成编辑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加大的问题,受众也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充斥,加之出现了互联网营销即数字营销,催生了一批网络媒体新闻营销、网络博客营销、网络视频营销、网络论坛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特别是当下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出现,受众也借助网络平台抓住言论自由化的特点发表言论。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编辑在传播新闻角度上的偏颇和网络媒体公关在管理网络环境政策上的缺失等原因,相继发生各种网络事件。举例说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产生了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三大公害,引起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质疑。

例如2016年社会的热点话题,医患关系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更有严重者在医院门口为医生设置花圈等事件频发。例如2016年8月31日在中国新闻网曾报道的一篇名为《河北衡水四院“伤医案嫌犯被批捕连捅医生数刀致死”》的新闻。2016年1月18日搜狐网曾报道的“北医三院妇产死亡家属大闹医院”等系列新闻。新媒体编辑在报道中都把注意力引向负面,揭示医生的种种丑态,比如医生收红包、医生开药用高收入来赚取利润等等。而对类似医生的医术高超、便利的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报道内容较少。一家网络媒体开始报道,会引来大批的媒体相继跟风,让受众对医生的恶劣印象“根深蒂固”。

新媒体编辑应在报道中增强责任意识,根据上述例子新媒体更应该为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献出积极的力量。我们的关注度也应该在医生工作的本质上,救死扶伤是每个医生的责任,患者把医生看成救命恩人才是正确的医患关系。在报道突发性的事件中,网络信息会更加受到受众情绪的干扰而变质,这个时候新闻报道的导向性会更加重要,受众的注意力和倾向会很容易被左右,因此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新媒体编辑应正确引导舆论。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要一味地争夺网络市场的占有率,吸引更多的受众,增加点击量,扩大影响力等因素,对新闻事件本身大肆渲染,迎合受众的愤怒心理,从而形成轰动效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动态传播系统,一条报道在最短的时间会被转载几十万次,受众的统一认知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一致。那么新媒体编辑更应该努力的提高服务质量,使受众便捷的把握舆论导向。在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新媒体编辑更多的把医生和患者分为对立的一面,患者往往被分为“受害者”的一面,更多的去听信患者的一面之词将一些客观因素归之于医生的医术差等原因,医患报道被炒的越来越火,在多起舆论事件中新华社等重要媒体不得不发声,积极引导受众的认知方向。在报道中称:理性的医媒互动才能激发出社会正能量。例如2016年8月19日在澎湃新闻网曾报道的一篇名为《文汇报谈《人间世》的成功:用理性医媒互动引导良性医患关系》的新闻。

编辑要主动减少主观描述的成分,给予受众宽大的理解舆论空间

充分给予受众宽大的理解舆论空间,这不仅是多元化的认知体现更是对受众个性需求的满足。新媒体编辑应当减少主观描述的成分,不能直接以报道者的自述,把自己對事件的认知态度而强加给受众。由于网络给受众提供巨大的主动性,人人都成为传声筒。及时迅速的网络优势形成新媒体先曝光然后传统媒体更进的固定模式,这就需要新媒体编辑以第一手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等方式报道,开放不同模式的评论和大众参与互动,营造公众舆论的主动权,吸引社会各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引发社会的共鸣。面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受众的多样性更容易使网络报道产生偏颇。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有些新闻线索需要受众来提供,所以新媒体编辑要认真去辨别这些线索的真假,不要让谣言成为所谓的新闻,新媒体编辑应该做好社会调查的工作,要用沟通和求证的态度去报道,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从新闻内容上来看,涉及一些专有名词或者是专有领域的报道相对较少,例如2015年10月“屠呦呦”系列报道之所以没能引起受众大面积的关注就是对医学上的了解记者缺乏相关知识,更需要媒体编辑用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专业的医学知识、极强的新闻敏感度并熟悉医学领域的有关政策,尽可能去追求客观真实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事件。这样网络报道的及时性和专题报道的丰富性将凸显出来。更不要将“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的扩大化,应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方向,严格恪守新闻报道的核心。

另外在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编辑更应该注重对细节的描述,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是依照记者的现场观察,需要记者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入新闻事件的内核。

增强新闻报道的“含金量”,赢得受众的关注

新闻报道一直以来给人的形象是“呆板严肃”,让受众阅读有很大的压力感。新媒体编辑在报道硬新闻时当然要客观公正,在报道软新闻时采用轻松舒适的语言,或者用一些符合大众审美的图片,以活跃欢快的形式让受众去阅读。同一种报道模式不会给受众深刻的印象,新媒体编辑要创新,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赢得受众的关注。例如2017年2月17日人民网刊登的一条名为《三生三世“杨幂爱子”阿离萌化人心细数古装剧抢镜“萌娃”》的新闻,这则新闻用剧中的图片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光报道“萌娃”在剧中的角色,而且用他出演过的诸多例子来验证他是一个从小就培养的“小戏骨”。

坚持“内容为王”,改进报道方式

不要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虽然传统媒体在内容反馈机制、受众的参与度等方面较弱,但相比较而言虚假新闻报道相对较少,那么需要新媒体编辑去借鉴学习传统媒体以“内容为王”的报道方式。牛津词典将“后真相”列为2016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在当时认为是真实的,后来被揭露出是假的新闻,甚至主流媒体也出现类似事件。比如江西九江浔阳区发生地震,当时的报道是震级6.9级,此消息经各大主流媒体转载,随后又立即在微博等平台上公布为此新闻报道不实,原因是后台自动录入信息。诸如此类“后真相”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也瞬间引起网名的质疑:这就是所谓的无冕之王吗?更有网友强调传媒的责任心如果高过了“抢新闻”的心态,受益的会是全社会,称如今的记者已不再是以前的记者。因此新媒体编辑要像传统媒体一样,在内容的审视和提炼的精确度上面下功夫,尽量减少浅显虚假的内容来博取受众的关注度,仍要把“内容为王”放在首位,让新闻报道经得起受众的推敲。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新旧媒体应该互相借鉴经验,共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编辑在报道中仍要牢牢抓住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让虚假性的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少之又少。新旧媒体应当合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社会的转型贡献出积极的力量。

为了让中国的形象得到提升,让中国“名片”做到做好,将中国故事诠释的更加完美,媒体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新媒体编辑仍需要不断加强媒介素养,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扮演好新时代“领头羊”的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医生
最美医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