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荣滔
【摘 要】传统数学作业的题型呆板、形式单调、内容封闭,严重禁锢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因此,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成了初中数学教师现在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个性化作业 设计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6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既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巩固和检查,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能否在指导学生“会学”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乐学”?这是数学老师应该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勇于突破习惯定势,多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只有充满了情趣,学生才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才会让学生感到快乐。而“快乐的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式的,宜打破课内与课外界限、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及学科界限。
一、丰富作业类型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数学课作业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作业中。
1.趣味型作业,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靠动作、声音、颜色等一般感觉思维的。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如七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让学生确定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第几组第几排,猜一猜第几组第几排是谁等。
2.想象型作業,鼓励学生创新。当今课改,特别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3.阅读型作业,拓宽学生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有关科普知识或科学著作,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领略创造的方法,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情感意志。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后可建议学生阅读方程史话。
4.开放型作业,张扬学生个性。在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内容时,要抓住学生爱表现、爱活动的特点,将理解、积累与运用、思维与表达紧密联系,将学与玩、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融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5.探究性作业,拓展学生思路。探究型作业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利用身边器材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学习的内容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如学习了“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一节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对瓷砖拼地板的条件、拼法、瓷砖种类的组合作探究,以“瓷砖中的数学”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6.竞赛型作业,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可布置并组织一些趣味竞赛活动,如数学学史常识类知识竞赛,脑筋急转弯等竞赛。这些活动性的作业,必须让学生课后充分准备,查阅资料,相互配合,能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灵活作业布置的方法
(一)作业设计的分层化
设计数学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由于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程度不一样,教师就不能设计单一的数学作业,而要因材施教,进行作业的分层化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设计的分层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作业目标的分层、作业量的分层、作业难度的分层。
(二)作业设计的自主化
学生彼此之间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比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置三类题目:一是基础题,该类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当天课程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过“平行线的判定”后,教师就为学生布置几道关于平行线判定定理的练习题;二是巩固题,即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基本上为之前课程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更好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三为综合题,这类题型的综合程度较强,学生要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灵活解题,得心应手。
(三)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数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知识也要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数学思维,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广泛性,从而端正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更好地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
(四)作业设计的开放化
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数学问题的解法多样,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化化的数学作业。
三、改变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变作业评判标准,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不会做的题旁力求分析出症结所在,就算完成了作业。这样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提高分析能力,摒弃抄袭的不良学风。
实际上,对学生减负决对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时间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了实现数量上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量上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那也是成功的。当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么解决它就很方便了。
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首先浏览一下学生不会做题目的情况,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现实中问题还会不断出现,除了共性问题,还会有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数学老师的“加减算式”还会不断演变,答案是不固定的,但公式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总之,设计个性化的初中数学作业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