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现思维创造想象

2017-04-08 13:29高国龙
南北桥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数学

高国龙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是实现思维创造想象的必要前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想象,这对小学生今后创新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4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习兴趣,这样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在教授三角形类型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成三角形不同角度的卡片,让学生们来区分各类三角形的不同形状,并进行归类,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并亲自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研究,并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鼓励质疑,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開始。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质疑,发表新见解。例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太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疑问。

三、培养有利于创新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以“小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摆脱“题海”,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例如,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7×2)÷2(乙筐);(71+7×2)÷2(甲筐);71÷2-7(乙筐)71÷2+7(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7)=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7)=71。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总之,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验或验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连接点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培养数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