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凤琴+司廷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7)01—091—05
[内容摘要]辽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等。由于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以及历史上对中国影响等方面的不同,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辽宁独特的地理特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内涵及其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等方面,论述了辽宁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关 键 词]再论;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境内56个民族俱全,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辽宁许多少数民族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本民族特点,传承本民族文化。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为建设新辽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更加方便而频繁,国内绝大多数省份都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辽宁由于地理条件、民族人口比例、历史沿革等原因,其少数民族文化有独特的方面。
一、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民族文化本身与地域联系非常密切,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经济形式、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各民族的经济形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变化,而这些变化与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辽宁地处咽喉要塞,东接吉林、东南接朝鲜、南临渤海、西接河北、北接内蒙古,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核心地带。辽河在辽宁省的流域面积最大,而且处于辽河中下游地区,海岸线长度21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五位。辽宁虽然属于塞外高寒地区,但气候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温暖,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繁殖、人类居住。辽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牛河梁红山文化举世皆知。辽宁是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的军事重地和重要后方,以辽宁为据点发展到中原的少数民族有鲜卑族(北方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朝阳市达80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前期即1616-1644年都城曾为沈阳)。另外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蒙古族建立的元及北元,都以辽宁作为重要后方基地。
(二)辽宁各民族文化交互影响。由于是连接东北和中原的纽带,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辽宁有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锡伯族文化、佛教文化、萨满文化等,而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佛教文化又与藏传佛教密切相连,所以又有梵文化、藏文化。同时又受到朝鲜族文化、回族文化、锡伯族文化甚至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由于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产生火花,所以辽宁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名人英雄辈出与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的不同习俗、思想相互影响有关。要了解所有文化必须付出超出一般人的努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意志力是很难成就自己和事业的。同时,在多样性中更容易激发灵感,世事复杂时局多变时代交替都是产生思想的土壤。所以,辽宁历史上不断出现文化名人并有蒙古族作家群现象,应该与文化的多样性有密切联系。
(三)辽宁文化以北方草原文化大量吸取中原农业文化为主线。清朝统治者雄才大略,立志建立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统治王朝,特别注重学习借鉴中原农业文化。由于本民族文化特点及人口数量等原因,结果导致政治统治成功,文化遗失严重,满族文化几乎淹没在中原农耕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目前,我省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努力研究、挖掘、整理、抢救满族文化遗产,因为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蒙古族文化之所以还在延续,除了独具特色的有强大生命力的草原文化和成吉思汗强有力的影响外,更与其对中原儒家文化、农耕文化优秀内容的借鉴和吸收有关。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及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借鉴。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应用于民族之间,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文化传承,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为此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意义就在于此。
二、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独特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境内56民族俱全。截至2014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 391.4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3 710万人,约占85%,少数民族人口约665万人,约占15%。全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533.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居全国各省市满族人口第一位;蒙古族人口约67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12%,居全国各省市第二位。另外有回族24.6万人,朝鲜族24万人,锡伯族13.3万人。分别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2.5%,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3%(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占70.2%(居全国第一位),以上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5%。所以,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以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内容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遗留遗迹众多且品味高
辽宁的满族文化遗迹很多,主要有“一宫三陵”,一宫即沈阳故宫,三陵指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建于公元1625年左右,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它是清代入关前的皇宫,迁都北京后,被称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清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位于满族的发祥地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史称兴京)。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是清朝皇帝的祖陵,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清福陵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1651年建成,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因地处沈阳东郊又称东陵。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其后妃叶赫那拉氏、博尔济吉特氏等。清昭陵(北陵)始建于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至1651年(顺治八年)完成,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另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它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以上均为全国重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世界文化遺产名录。另满族遗迹还有辽阳(东京)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蒙古族文化遗迹也很多。如北票的惠宁寺,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1758年完工,1756年乾隆皇帝赐名惠宁寺,位于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它为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阿勒坦汗的三世孙俄木布楚虎尔始建,经其后代扩建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它也是蒙古族著名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尹湛纳希家庙,是我省及至东北现存规模最大的喇嘛庙。1986年,寺中建立了尹湛纳希纪念馆,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称呼手书“尹湛纳希纪念馆”。又如喀喇沁蒙古王陵,始建于公元1704年,于1707年建成。位于建平三家蒙古族乡新艾里村的龙旦山下,占地25亩。葬有喀喇沁首任札萨克古鲁思奇布及其长子图巴色棱、二子扎什、三子班达尔沙,多罗杜陵郡王(公元1912年封为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清皇家额驸贡桑诺尔布等。另外,据有关人员考证,喀喇沁乌梁海远祖者勒密及其儿孙等的陵墓也在此,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文字记载材料被销毁。
辽宁境内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品位极高,沈阳故宫是除了北京故宫意外以外的唯一故宫,盛京三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创建者的陵墓,惠宁寺是蒙古族一代文豪尹湛纳希的家庙,建平清朝蒙古王陵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塔布囊陵墓。并且这些建筑体现满蒙藏汉多种建筑风格的有机融合,其中的碑表等文字记载均为满蒙汉藏等多种文字。
(二)与遗迹相关的历史人物影响大
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迁都沈阳。清太祖通满语、蒙古语和汉语,用蒙古文字为基层础创制满文。他注重与蒙古部落联姻,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后封炳图郡王孔果尔之女和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年11月28-1643年9月21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他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建国号大清,征服蒙古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称臣纳贡。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他特别注重与蒙古部落联姻,其后妃多为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女儿多下嫁蒙古王公贵族。
尹湛纳希(公元1837—1892年)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成吉思汗第28代孙,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即现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下府经济开发区)人。他是蒙古族著名小说家、思想家、诗人,精通蒙、汉、满、藏、梵等多种语言,著有《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和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义》,是蒙古族一代文豪,被誉为神笔,其家族注重与乌梁海家族联姻。
贡桑诺尔布(公元1872-1931年),字乐亭,号夔盦(Kui An),成吉思汗10十员重要大将之一者勒蔑第25世孙,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第十四任世袭扎萨克多罗杜陵郡王(1912年封为亲王),兼内蒙古卓索图盟盟长。率先提出五族共和,当选国民党九理事之一,作为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机构。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深受蒙汉民族的欢迎,并在热河省部分地区实践。其家族注重与孛儿只斤家族的联姻。
(三)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思想独特
努尔哈赤、皇太极、尹湛纳希、贡桑诺尔布都精通满蒙汉藏等多种语言,都注重民族间优秀因素的相互借鉴,都注重学习吸收中原儒家文化。努尔哈赤、皇太极注重团结不同民族,利用不同民族的不同情况,制定采取不同的政策。吸收借鉴成吉思汗军事和治国思想,利用蒙古族擅长作战的特长,积极团结蒙古族势力,通过高频率的联姻和册封等形式,将蒙古势力牢牢把握。积极吸收中原优秀文化,努尔哈赤喜读《三国演义》,最终成就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蒙古族一代文豪尹湛纳希一方面受祖先成吉思汗精神及其父兄的影响,另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的影响在其著作中随处可见,由于对儒家文化的学习认同,才有尹湛纳希的巨大成就。贡桑诺尔布办学堂专聘江南名士为总教习,办邮政沟通喀喇沁旗与外界的联系,同时还办工厂也办商店,积极学习先进技术,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创了蒙古地区社会发展的全新局面。由于其影响力,孙中山非常重视其观点。另外,为了增进蒙汉之间和睦友好关系,他“召集扎兰章京以下的官员、苏木富户、汉族书生、富户、商贾等数百人,由札萨克衙门安排好住处和伙食,开了九天的会议。贡王讲解了蒙汉两族互相团结的利害关系……。”[1]贡桑诺尔布为满汉团结、地区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注重借鉴接纳其它优秀文化内容
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由于政治、地理及文化本身的特点,更具有积极吸收和兼容并蓄不同文化的特点。
(一)尹湛纳希作品中大量吸取汉文化思想及其写作形式。首先积极学习传播汉文化。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勒,为了让尹湛纳希兄弟学习汉语曾三请家师。尹湛纳希将汉语《红楼梦》、《中庸》、《水浒传》、《儒林外史》以及大量的汉族诗词翻译成蒙古文等,《青史演义》中借鉴了汉族传统小说演义章回体的写法,文中一些诗歌借鉴了汉文化诗歌的重押韵和节奏的特点。尹湛纳希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塑造了19世纪蒙古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借鉴了古典小说《红楼梦》、《镜花缘》和《三国演义》等的写作方法,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吟诗、作画、下棋、品茶、猜谜、观戏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月鹃》、《红云泪》是尹湛纳希早期小说,同样反映出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塑造出了一批热爱民族团结,要求民主平等,积极吸收内地先进文化的艺术形象。”[2]他为蒙古族了解汉文化,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民族文化尤其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
(二)辽宁少数民族建筑反映不同文化内容。清朝的一宫三陵;藏传佛教寺院中德的阜新的瑞应寺,朝阳的惠宁寺、万祥寺、佑顺寺、元隆寺、普佑寺、普云寺、仁隆寺、安全寺、经海寺(陈氏家庙),葫芦岛的经法寺,锦州的旧陵喇嘛庙等,其建筑本身就是满蒙汉或满蒙汉藏文化建筑。另外,这些建筑中的文字记载几乎都是采用多种文字的综合体,满蒙汉藏梵文字用的最普遍。
(三)生活习俗体现不同民族风俗并相互借鉴。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都已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包含满蒙汉藏等多种民族文化因素;语言中有很多是满蒙藏语言直接音译;饮食习惯融入满蒙朝鲜回汉的饮食习惯等。
(四)辽宁人的性格特点兼具不同民族性格特点。既有游牧民族的豪爽,又有农耕民族的细腻;既有游牧民族的热情,又有农耕民族的内敛;既有游牧民族的直接率,又有农耕民族的委婉等。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巧妙结合,形成辽宁人独特的性格特点。
总之,辽宁的少数民族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和独特历史的原因,使其具有亦草原亦农耕,亦保留亦吸收,亦传承亦接纳,不同文化融合共存共荣的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乌成荫.喀喇沁乌梁海部落史[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102
[2]赖丙文.尹湛纳希与蒙古族文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课题《关于辽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兴省关系研究》(項目编号为2015-GXTZC2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姜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