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解题中的思维方法

2017-04-08 22:47赵永祯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解逻辑现象

赵永祯

摘要: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所以思维能力是解题的重要能力,通过思维要求学生解题思路符合逻辑、多向、灵活、正确无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就要求学生主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式.现就此问题做以下讨论.

关键词:理解;现象;变化;逻辑;严密

一、化学解题思维的正确性

1.忽略关键词、关键句

例1常温常压下,在四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等体积的下列各组气体,片刻后压强最小的是( )

A.NO和O2B.NH3和HCl

C.H2S和SO2D.H2和O2

分析本题严格的条件,用黑题字标出的是关键词语所表达的关键题意,忽略了关键题意就会引出不合题意的错误答案.如果注意了“常温常压、等体积、最小”这三个关键词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

2.理解题意错误

例2某无色混合气體可能含NH3、O2、CO2、HCl、NO中的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的现象,再通过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气体逸出后接触到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则原混合气体有哪些气体组成?

分析解答时有的学生只考虑的依据是“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的现象”就得出了无CO2的结论,一般就把思路引入异途,做答困难.正确的思路和解答是:依据“气体通过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得出有CO2,然后逆向思维推出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有HCl,从而确定混合气体有CO2和HCl共存,再通过“气体逸出后接触到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得出有NO而无O2,这样答案应是CO2、HCl、NO三种气体组成的.

3.混淆化学概念

例3下列物质熔化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金刚石水晶B.冰硫磺

C.干冰白磷D.NaCl和CuSO4

分析有的学生认为物质间反应是化学变化,没有物质间的反应就是物理变化,混淆了二概念的实质;有的学生不能区别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造成错误选项或漏选.正确的思路是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键破坏与否.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是AD.

二、化学解题思维的逻辑性

形成化学解题的思路必须合乎逻辑,思路的延伸和发展要合情合理、依据真实、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时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不真实

例4依据1体积氢气和1体积氯气化合生成2体积氯化氢的实验事实,而且已知氯化氢分子的组成为HCl,证明氢气和氯气都是双原子分子.

分析有的学生解答是:氢气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H2+Cl22HCl.按题意1体积氢气和1体积氯气化合生成2体积氯化氢,正好符合上述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氢气和氯气是双原子分子.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合逻辑的,依据是不合理的.错误就在先入为主,直接把氢气和氯气的分子写成双原子分子,进而写出了化学方程式,并没有证明.

2.逻辑思维混乱

化学解题思路要求思维清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防止思维混乱.逻辑思维混乱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思维先入为主,二是思维无条理.

例5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48g,把它配成稀溶液,然后往该溶液中加入124g碱石灰,充分反应后,经分析溶液中已无Ca2+、CO2-3和HCO-3.然后将得到的体系中的水份设法蒸干,得白色固体29g.(1)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2)碱石灰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质量(3)所得29g固体中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推断的依据是题目所提供的化学反应,由于题意涉及的反应多,在思考中易发生混乱,可以把题意简化成如下分析图(见图1)来理顺思路.

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和Ymol,碱石灰中的氢氧化钠为Zmol,氧化钙Qmol.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关系列出所有反应(图1):

这种分析方法题意明确、条理清楚,就能快速准确解答.

三、化学解题思路的灵活性

形成化学解题思路的第三个要求是灵活敏捷.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做到思维活跃灵敏,能针对题意灵活联系有关的化学知识,灵活运用解题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快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化学解题要有正确、合理、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论理论课程的价值[J].化学教育,2000(4):9-10.

猜你喜欢
理解逻辑现象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