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发泉
教育目标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让每一位同学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都得到新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却也由于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呈现不一样的趋势。这样就应注意研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重视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学困生家庭教育周围环境学校教育关爱教育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监管的无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由于家乡周围缺少较好的工作机会,所以,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都要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只有年迈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而这些老人因为他们自身就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他们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监管,并且还时时需要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帮他们完成一部分家务活。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学习时间外,在家中就很难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形成的精神上的落差与体力上的过度支出,让这部分孩子的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中的一部分很难及时的完成相关的学习作业。长期的恶性循环,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越来越慢,成为“学困生”也就不难理解。
2.周围环境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深深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在当前农村,由于上一辈人们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物质利益的刺激。很多家长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从未意识到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于是,一部分家长再也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或者是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再关注,任其自生自灭。更有一部分学生因接触到身边同龄人辍学后从外面带来的一些所谓的“美好生活的”,心中只渴望着外面“美好的生活”,再也难以把心思回转到努力学习上来,逐渐的形成的厌学的心态,成为“学困生”也在人们意料之中。
3.学校影响
目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讲求教育公平、公正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在大多数的农村学校之中,当前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仍停滞不前,在各方面的评价中,教师的教学成绩仍然占有很大的分量。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评价更进一步、再上一个等次,好多教师也曾尽心尽力的去辅导过那部分成绩提升较慢的学生,但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使得教师没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辅导他们。结果是经过少量辅导,仍有部分学生难以达到教师的期望,不能跟的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除此之外,在班级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大多数学生会喜欢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在大家眼中觉得比较优秀的学生在一起,而对于这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时常会成为班集体前进的拖油瓶,其他同学都会对他们采用“以上临下”“责备”等态度,很少与他们沟通、交流。
这些同学在学习失意的同时,又处于艰难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之中,让他们对学校生活逐渐失去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日益减小,最终难以拾起学习的信心,成为“学困生”也就指日可待。
在农村学校,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的“学困生”,不仅不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上也面对着诸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很难得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待遇。这会对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刚刚发展的他们带来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关注和关爱“学困生”或者说是努力消除教师眼中的“學困生”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差异,保障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公平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让教师及学生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值得尊敬的,就成为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宣传途径与方式,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法规、制度及相关的教育惠民政策。在进行宣传时,应该特别针对那些对教育观念较为淡薄的人群。让他们明白,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对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宣传,努力改变家长或者学生急于溶入社会的观念。只有接受的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来。
2.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扶助政策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从学前教育资助、学费减免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早餐”并逐渐扩大到高中阶段的“两免一补”,以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资助、奖学金等,都已经形成的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支撑体系。在这种体系的支承下,家庭对学生的经济支出已经急剧下降。在种种惠民教育政策的大力落实之下,孩子上学已无法成为阻碍家庭经济发展的因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校园,愉快的接受教育,也会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良好环境之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日益增大,远离“学困生”的称谓也不会太远。
3.教师的转变
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学校教师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果的实施者。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从学生角度,切实思考: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习自己所教的学科,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教出好的成绩,是不是所有学生的家庭教育都是一样的,是不是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都相同等一系列直面面对的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白教育的目的,才能去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进而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学辅助技术也日新月异。目前,一体机、电脑等各类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农村学校也很普遍配备。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多学习、多掌握这些新的教学手段,改变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
4.改善同学关系,促进团结互助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它里面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影响这个家庭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时刻关注班级中同学关系的改善。要注重利用特定的手段,引导和改善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尤其是对游走于班级边缘的“学困生”,更要特殊照顾。让大家明白他们也是我们中间的一员。适当的给予他们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大家明白他们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比我们差。让他们得以展现的同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争取早日融入到班级中来。良好的同学关系,大家的理解与认可,对他们重拾学习信心,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占据了较大多数。因此,学校要积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利用建立的留守儿童之家,定期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由心理教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等。让这部分同学真实的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不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样,他们也才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学习中,从而不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形成虽然有着一定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只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各种原因,定能对症下药,形成积极的应对“学困生”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石.课程改革应以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4,(03).
\[2\]王湛.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2,(09).
\[3\]骆伯巍,陈家麟.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卫生学成因及矫正\[J\].教育评论,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