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 王彬武
校外教育应该向专业化发展
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 王彬武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校外教育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认识误区和制度障碍,需要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在认识、功能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学校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教育环境的封闭性、教学内容的计划性及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在促进学生的自由成长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所以,校外教育一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共同发挥着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地看,不同时期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视校外教育的重要体现。现代学校制度形成之前,教育是以广阔社会为课堂的,游历、游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现代学校制度本身并不排斥校外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里提出学生在接受一定学校教育以后要去各国游历以开阔视野。遗憾的是,现代学校教育走上以升学为主要价值导向的功利化之路,校外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往往被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所忽视。
我国校外教育发展有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是建国之初,普及基础教育的需要与学校教育规模数量不足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苏联经验,在全国大中城市兴建少年宫和少年之家,作为配合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际当中很多城市学校实行半日制,学生半天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半天在少年宫开展图书阅览、琴棋书画等活动。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教育并举”的方针,确立了校外教育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深入实施,学校教育局限性日益凸显,少年宫、科技文化场馆以及社区等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春游秋游、社会实践等在城市学校开展比较普遍。第三个重要时期是本世纪初期,校外教育场所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十五”到“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国建设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0年期间覆盖全国城乡的校外教育网络基本形成。
目前,陕西省107个县区共有106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校外教育的主体力量,其中西安市的莲湖、新城、碑林3大少年宫为上世纪50年代建设发展而来,其他103个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均为“十五”以来所建。“十二五”期间,中省投资建设了7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承担中小学生营地教育、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另外中央彩票公益金还支持建设了600余所乡村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提供校外教育。全省校外教育的场所建设体系已经基本完备。
当前,校外教育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教育现代化要求重视校外教育。推进的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结构现代化,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必将付诸具体实施,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者对学习的时间、场所、方式、节奏的要求越来越强,昭示着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固守学校教育的‘一亩三分地’,要在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拓展,进一步构建起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终身教育体系,让教育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给校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二是教育改革发展给校外教育提供推动力。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各项改革措施都给校外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推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一项任务,“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以研学旅行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将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些改革措施都为校外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校外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国务院发布的《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博物馆教育已经具备了广泛共识,成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科技馆、生态文明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工业基地都逐步树立起向学生开放的意识。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越来越便利,也为校外教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方面取得快速发展,校外教育的环境发生极大改善,校外教育活动蓬勃开展,但是由于校外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功能定位、政策支持以及相关研究方面相对滞后,面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校外教育如何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何与校内教育有效衔接,如何走专业化道路,都是重要的课题。从现状看,校外教育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是校外教育的定位不明晰。我国校外教育一直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主要任务是为学校教育服务,校外教育开展的参观、培训、教学等活动形式还是围绕学校教育的体系开展,往往表现出对学校教育的复制,与学校教育同质化,校外教育的独特性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次,校外教育的政策“影子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立完整的政策保障。校外教育的教师在人员编制、专业发展、工作量核算、职称评聘等方面都没有专门的政策,而且从教师培养的体系中也没有专门的校外教育专业人员培养,现有教师多数是从学校转岗配置,导致校外教育专业化不强。校外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备,校外活动中心的收费政策各地执行情况各异,对校外教育的经费支持往往是随机性,无法保证良性健康运行。另外,校外教育的专业化不强。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就需要差异化发展,从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寻求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的路线。
校外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形态不同、对象统一、目标一致的一种教育形式,必须走出学校教育的影子,体现独特的存在价值和育人功能。
一是明确校外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任务。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在这一要求下,校外教育的属性和任务与学校教育应该有所区分,各有侧重,这样才能体现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那么,校外教育就要研究学校教育在育人过程中有哪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校外教育进行弥补和提升。比如学校教育规制严格,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兴趣培养和实践能力往往很难保证。而校外教育以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教育活动为主,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自然活跃的状态中体验成长,保护学生的自由天性和求知兴趣,那么校外教育就要在发挥学生自主性方面开发活动项目和内容。另外,校外教育的评价标准也要区分于学校教育的评价维度,缓解学生因学习的过度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满足学生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是整合校外教育的支持力量。校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借助于各种社会力量提供支持条件。从内部讲,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教育的统筹管理,发挥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组织协调作用,依托广大中小学校,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校外教育的各项工作。从外部讲,要充分利用校外联席会议的优势,发挥发改、财政、宣传、文化、文物、交通、旅游、共青团等成员单位的作用,从不同行业的职能作用,为开展校外教育提供外部支持,保证校外教育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是拓展校外教育的活动领域空间。校外教育要以整个社会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目前,校外教育局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参观、教学和培训活动是片面的,仅仅把校外活动中心作为主要场所也是片面的。校外教育的广阔天地除了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还要向各种生态园、现代农业园、工厂车间、大学实验室等延伸,让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体验,开阔眼界。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功能要重新定位,不再仅是提供活动场地、开展活动,还要成为一个联系学校和各种校外活动场所的纽带,要与学校紧密配合,加强协调,不断提高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不断完善校外教育的政策法规。校外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与学校教育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的保证。在保运转方面,要明确经费保障的基本标准,并明确经费承担的主体。在经费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应该批准相应的收费政策。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明确人员配备标准,对校外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晋升、待遇保障等有明确规定。在条件成熟后应推动校外教育的立法工作,确保校外教育的法律地位。
校外教育在青少年健康、全面、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校外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