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素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吴丽素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实验中学 浙江 温州 325200)
对学校和教师来讲,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能否对学困生进行积极转化,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我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没有好的英语基础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原因,进入中学接触到了大量的词汇,使学生无从下手,失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成为了学困生。因此,对这些学生学习的致困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其学习致困的原因,并实施有效的策略,将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困生;归因分析;对策研究
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学困生,仅指英语学科上的学困生。英语学科上的学困生,在智力因素方面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他们常表现出不大愿意学英语,甚至不想学英语,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在英语学科上的差距逐渐扩大,英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困生。然而,对于教学而言,一旦出现成绩两极分化,学困生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寻找转化英语学科学困生的科学对策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他们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成绩差。作为教师,应具体学生具体分析,逐个解决。在这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内外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分析认为,目前农村初中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会受着外部各种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因素占较大比重。
家庭环境因素
作为农村初中,部分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是很重视。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学生就逐渐放松了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同时一部分家长与孩子处于非正常沟通或无法沟通状态,这部分学生常表现为各科成绩均不理想,特别在英语这类语言课程中的成绩尤为不理想。
2.2.1自身认知能力特点因素
学生因其个体差异,必然会在智力和语言天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导致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接受水平存在差异。此外,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努力的程度,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性格类型、学习风格、情感因素和年龄因素等,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大成因。
(1)学习基础
由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没有得到良好的监督和巩固,造成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基础差还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已经想放弃英语了;有的学生甚至连对学会26个字母都缺乏信心。
(2)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在刚入初中时候接触英语,往往对学习英语仅仅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或被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活动所吸引,但随着教学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新鲜感逐渐消失,就会逐渐产生畏难心理,导致英语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很难提高,自信心大受打击。
(3)学习方法
学困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缺乏长期对知识的归类和系统的总结。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联想和归类,他们也无法从所学材料中挖掘、分析、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2.2学生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优秀,惟独英语很差,这跟他们自身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1)自暴自弃
部分学困生由于基础过差,已无法进行自主学习。此时若碰到同学或他人的讽刺、挖苦、斥责,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在智力上存在问题,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2)意志薄弱
初中学生最易产生畏难心理,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力,总是希望逃避困难。特别是学困生,或许他们也曾经立志要学好英语,但短时间的发奋之后,发现学习没有多大进步,便垂头丧气,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实际上,这就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恒心。这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
笔者认为,我们应起好指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对影响学习的各方面因素作具体而又客观的分析,督促他们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笔者就学困生转化策略提出以下一些个人看法。
缺乏对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很容易忽视学困生的学习潜能。笔者认为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第一件事,是深入了解他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必要的基础检查或检测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状况,这样便于对学困生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予以指导。同时也应了解每个学困生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情况,给他们爱心,主动去帮助他们,因为教师的鼓励可能可以让他们重拾学习的动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学校组织一些与英语息息相关的活动,比如英语书写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朗诵比赛等等,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尽可能的与家长多沟通,设计一些合理的家庭英语作业,争取家长的合作和积极配合,比如建立英语朗读群,让学生每天发语音并打卡,目的是为了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提高他们的语感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英语学习,我们可针对不同个体,可结合他们不同的个人爱好寻找切入点,让他们的这些爱好与英语挂钩,一步一步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英语兴趣。每节课我在设计warming up时都会找一些与课本相关的有趣的视频材料、flash或者歌曲,让学生对上英语课有些期待。例如,我在呈现才有关运动的话题时,我就故意播放姚明打篮球的视频。刺激那些爱打篮球的学困生,他们兴趣大增。课中对话操练环节,我又展示出平时利用手机拍摄的一些学困生正在打球的图片,让学生讨论,有话可说,同时又能让新知识巩固得更好。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学困生之所以会后进,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培养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我把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长由英语成绩和能力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各个小组分成3个层次,目的是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中等生监督学困生。比如,朗读,背诵,听写和简单的单项选择题都布置给小组长在课前讲解给组员听,课后再布置他们一起整理错题集。
(2)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首先帮助学困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其保证英语学习时间。其次,指导学困生课前预习,或帮助学困生进行预习,并提出一些思考内容和要求,让他们采取“笨鸟先飞”的方法,减轻学困生课外学习负担,增强其学习信心。再次,笔者还指导学困生做好课堂笔记,便于课后自己复习与作业。最后,指导学困生找出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
总之,转化学困生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优化课堂教学,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加强学法指导,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这些学生有信心,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相信学困生一定可以战胜自卑,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只要我们重视这些英语学困生的问题,一直坚持去帮助他们,相信他们会有所进步的。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英语与英语教学,1993(2)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曹卫中.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0(6)
[4]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0)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s a major problem facing us. It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without good English in a primary school or did not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into the middle school to reach a large number of vocabulary, so that the students do not know how to start, lost the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became a poor student. The trapped on these students learning factors, therefor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ind out the reason of their learning to trapped,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will b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learning difficulties; Attribu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0.368
G633.41
A
1672-9129(2017)10-02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