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2017-04-07 04:07
数码设计 2017年11期

卢 柳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卢 柳

(威宁县第九中学 贵州 威宁 553100)

俗话说“扶不起的刘阿斗”。这话有失偏颇。刘禅在位前期(诸葛亮去世前),他信任诸葛亮,辛勤问政,是一位遵循治国之理的国君。笔者认为,刘禅并非扶不起,而在于是否有人扶,本文试图从刘禅在位前后两个时期(以诸葛亮去世为界)后主的行为、国内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佐臣的策略作比较,来证明这一观点。

刘婵;治理;扶持

《三国演义》篇八十五回这样写道:“却说蜀汉后主刘禅,……皆听诸葛亮裁处”。由于刘禅信任诸葛亮,所以刘备死后的这一时期,在后主和诸葛亮精心治理下,蜀汉又有升平之势,军事上有建兴元年平定魏调来取西川的五路大军,继而又有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大胜利。使魏人胆寒,东吴不敢侧目。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刘禅已被诸葛亮扶起。诸葛亮不愧一代名臣贤相,他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不辞劳苦,精心扶助后主治国。《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道:“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财盈府库”。这种人民丰衣足食,经济繁荣,军事力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后主政权,在中国封建社会实为少见。试问,曹魏有这种国泰民安的景象吗?没有。此时曹魏内部君臣不和,争权夺利;东吴派张温入川与后主结盟,一方面是出于保全自己,实际上是迫于后主政权强大的缘故。历史上的“光武中兴”,“文景之治”也不过如此。难道面对这种蒸蒸日上,上下和乐的后主政权,我们仍然坚持“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那我们岂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了吗?我们岂不是太苛求古人了吗?

后主政权的兴旺,关键在于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扶助政策,他不负先帝托孤之愿,处处为后主政权着想,而刘禅也不忘先父遗言:以“父视丞相”。《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写道:“……孔明出班上‘出师表’一道。……恢复汉室,更待何时?’”由此可知,孔明与刘禅亲如父子,后主事丞相如父,丞相助后主不辞劳苦,夙夜未忘先帝遗志,一心为后主完成统一大业,以扳先帝知遇之恩。诸葛亮是名传千古的贤相,在他扶助下的刘禅也不失一位善于纳谏,遵循治国之道的国君。《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写道:“……孔明回到成都,……皆抑其恩德。”“……时建兴十二年春二月,……臣之愿也’”。这不仅说明了在诸葛亮辅助下蜀汉政权的兴旺景象,也反映诸葛亮独道的治国方法及其尽忠竭力,为刘汉政权肝脑涂地,再所不惜的精神和意志。

这一时诸葛亮竭力尽忠,扶持后主,后主以父之礼对待诸葛亮,君臣志同道合,互相信任,互相关心,蜀汉政权呈现出兴旺景象。这一时期的“阿斗”确实被诸葛亮扶起来了。

诸葛亮死后,特别是尚书令董允的去逝,蜀汉政权中能扶助阿斗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后来刘禅信任宦官小人黄皓,以至“乐不思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败落得如此快,关键在朝中,再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尽心竭力、足智多谋的能人来扶他。

试看看孔明的继承人姜维便可以知道这一点。《三国演义》中多次借魏军将士之口说:“姜维深得武侯之术”。其实这话未必属实。(《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如果说“姜维深得武侯之术”,那么他怎么连“君臣不和,必有内变”(<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的道理都不懂?怎么连“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道理也不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在“贤人渐退,小人日进”的危难关头,姜维为何不先搞好关系,消除君臣之间的怀疑,理顺朝政,然后图外呢?刘禅本是才能平平的国君,再加上才能平平的辅助者,蜀国安能兴旺?因此,这时的刘禅不是扶不起,而是扶持者低下无能。

让我们再看看姜维吧,当他回成都,知道宦官小人黄皓从中作乱时,他也没理智地处理好此事。特别是当“黄皓哭拜维曰:‘……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言罢,叩头流涕,维忿忿而出……”。(《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四)黄皓固然该杀,但身为一国万军之主将的姜维,“忿忿而出”岂能挽救危难的蜀国?这种做法有失大将风度和辅臣深谋远虑的气质。黄皓是一个为私利钻营的小人。如果这时姜维以好言托之,施以小利,然后一步一步图谋他,于国于己必然都有好处。从前魏延来投刘备时,诸葛亮深知魏延乃反复无常之人,久后必反,要杀了他,刘备认为魏延来降“杀之不义”。孔明并没有强求刘备,而是艺术地利用了魏延“勇猛”这一长处,为蜀国效力。后来还施以魏延大将军之职,魏延虽手握重兵,但在诸葛亮面前却服服帖帖地为他效劳。从孔明和姜维处理他们不喜欢的人这件事情上足以说明“姜维深得武侯之术”的不实际。也足以说明刘禅并非不能扶,而是没有能人扶这一事实。

姜维“忿忿而出”之后,他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誓死劝谏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而是走上了“托屯田姜维避祸”的道路。试想想:姜维身为孔明的继承人,手握重兵,不尽忠竭力地辅助后主,却走上了惜身避祸的道路,这样的人怎么能扶起刘禅?姜维避祸之后,黄皓等更得后主信任。正如“素丝无常,唯听谋之”的道理,后主被宦官迷惑成为一位昏君,以至后来“乐不思政”。主要在于诸葛亮死后,他的继承人,特别是姜维的无能造成的。

如果说刘禅是先天的昏君,国破家亡是他的必然结果,“乐不思政是他的特质所定。那么在诸葛亮扶持时期,他为何一度亲近贤臣,辛勤问政,蜀汉又为何一度兴旺?因此,笔者认为刘禅后期的腐化,蜀国的破灭,关键在于没有能人,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尽心竭力的贤人扶持的结果,而不是后主不能扶。

[1]罗贯中.《三国演义》[M]

as the saying goes, "you can't help liu a dou". That's a bit of a bias. In the early days of liu chan (before zhuge liang died), he trusted zhuge liang, and he was diligent in asking politics, and he was a ruler who followed the rule of the countr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liu chan is not guided, but lies in whether someone help,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liu chan, and he reigned two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by a zhuge liang's death) left in behavior, domestic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compared with minister of strategy, to prove this point.

liu chan; Management; support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1.130

K236.2

A

1672-9129(2017)11-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