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特征与启示

2017-04-07 04:07
数码设计 2017年11期

张 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特征与启示

张 颢

(奉节县文化馆 重庆 404600)

非遗保护最佳的状态便是由国家做引导,通过立法来保障非遗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民间社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配合国家的非遗保护工作,实现非遗的自主保护,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近些年国内很多非遗保护工作都出现了自主保护示范,实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适度创新。这些非遗保护者根据自主经营、个人集资、政府出地方式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大量的非遗博物馆。从这类行为中可以看出我国民间对于文化自觉的理解,同时也显现出非遗保护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非遗保护走向民众的启示和经验,需引起人们的注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特征;启示

前言:

实践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必然要求,非遗保护与民族特殊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非遗保护是民族审美与民族个性的象征,是人的记忆、形象与声音艺术手段。在身口相传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延续。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非遗保护实践自然也就脱离不了人的支持。

1 非遗保护实践特征

1.1 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存在,都是建立在有形物质基础上,通过某些特殊的手段或方法为载体,实现传播和继承。包括人工创造物、人化自然物等等实现传承[1]。非遗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人,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说,非遗文化保护时间最大的特征便是无形。这是因为非遗非常特殊,对非遗来说物即是人,也就是说非遗传承只能通过人来实现。传承大多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如心理沉淀、观念、身体语言、口述语言等,是无形、抽象的内容。

1.2 多元性

非遗具有多元性特征,非遗保护同样具有多元特征[2]。非遗公约出台的目的为保护不同政治群体的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多元性,从而使人类文明能够不断获取过去的经验和营养实现更好的发展。我国千百年的文明为我国人民奠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在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国内很多少数民族非遗都与宗教崇拜、信仰有关[3]。此外非遗除了记忆人类某特殊时期文化以外,同时也会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记忆与文化,是一种文化的活态遗留。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来说,博物馆只是较为保守的一种方法。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就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因此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有着多元化特征。

1.3 专门性

非遗是无形的,非遗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需要人来实现。非遗传承者必须具备专门的技能、观念与知识。这种技能、观念与知识本身就是非遗的一部分,因此和非遗保护有直接的联系。在制定非遗保护计划与执行非遗保护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协调妥善处理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建立专项通道用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1.4 变异性

非遗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精神遗产,需依托于某些特殊的物质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便是,非遗同时具有变化性和稳定性特征。即能够在稳定基础实现变化,又可以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保护着既可以采用传统保护模式,同时也可以在传统保护基础上,融入创新的元素。

1.5 社会性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特殊创意产,非遗的传承、存在与生成都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关联。非遗是人类社会认同力、创造力、认知力的体现。从非遗文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时过境迁的社会形态变化。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人们同样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共同努力,由政府及非遗保护机构做主导,发起社会各界的非遗保护自觉意识。

1.6 活态性

非遗是活态性的文化,这种活态的特征建立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口头表述与传统工艺、节日、礼仪、社会风俗、表演艺术、语言等一产当中。非遗的内涵往往需要人的行为来体现,借助于人的活动传达至受众群体。非遗保护工作同样需要活态性工作,都是在人的行为引导下实现传播的,这是物质文化保护所不具备的特性。非遗保护活态性既是它的本来形态,同时也是非遗保护的生命线。

2 非遗保护带给我们的启示

2.1 以人为本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解决理论共识问题,即明确价值取向。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非遗往往是根植于人们生活当中,是现代人类的精神家园。保护非遗的落脚点在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而非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降至尘封进博物馆档案。非遗的传承体与载体是人,非遗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非遗内容。

从中不难看出非遗保护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与弘扬的是人文精神,这是非遗文化的时间保护理论取向。人文关怀与人本主义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过程中有着深厚的现实意义。

2.2 多维思考

界定保护对象,把握保护范围是非遗科学保护的重要环节。非遗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决定了非遗思考方式的不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包含着人类对生存思维与环境认知的思维结晶。非遗的产生、变迁和传承都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

从中可以得出非遗具有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对应了当代文明对人际和睦、人地和谐的理想,能够予以人类思维与思考积极的启发。

3 结语:

非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人本主义贯彻在非遗保护的全部进城,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分析,制定新时期的非遗保护科学体系。

[1]徐霄健.传统海洋“百工技艺”的保护问题探析——以传统技艺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00):233-249.

[2]张瑞民.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启示——兼论武强年画数字化保护策略[J].文教资料,2015(25):45-46.

[3]陈映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自主保护实践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04):114-118.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is best done by national guidance, through legislation to protect intangible work smoothly, civil society, of course, also want to actively respond to a nation's call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untry's heritage protection work, realize independent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many non-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in China has witnessed the demonstration of independent protection, which has achieved the modest innovation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They have set up a large number of non-heritage museums across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ir own operations, personal fund-raising and the government's way of doing business. It can be seen from this kind of behavior that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lso shows the problems of the actual work. These problems will become the inspir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to the public, which needs to be notic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revelation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1.045

G122

A

1672-9129(2017)11-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