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及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2017-04-07 05:09江彩霞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产业

江彩霞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从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大学生就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指导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 大学生就业

2016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高等教育如何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面I临的重大议题。因此,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的研究,对指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1.关于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生产以及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相应的产业分类是指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行业及其活动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整合的过程,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它是进行产业研究和分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关于产业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主要包括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以及标准产业分类法等。

2.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规律

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主要的规律有霍夫曼定律、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3.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龚震(2011)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陈妮(201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产业由相对低端向高端发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含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

二、大学生就业研究

1.大学生就业基本概念

就业是指在劳动适龄段的人所从事的为了获取劳动报酬或为了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包括正在从事和正在寻找各种职业的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2.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1)就业研究综述

王飞鹏(2009)归纳就业理论最早诞生于国外,至今形成了代表市场经济的西方就业理论和代表计划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西方就业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它的内容已日趋成熟和丰富。概括起来,西方就业理论大致包括凯恩斯以前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就业理论及现代就业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等三大理论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就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刚刚起步,我国就业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的就业理论、改革开放初期的就业理论、市场经济初期的就业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

国内学者对我国就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厉以宁(2001)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趋于下降;胡鞍钢(2002)以劳动力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为基础,预测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提高对缓解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于成龙(2009)总结目前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几个角度来展开的(NialloHiggins,2002)。從需求角度来看,主要是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存在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数量方面,就业市场工作岗位总体数量增长较为缓慢,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就业结构方面,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例如农林牧渔等),也存在因大学生就业能力差而无法从事的岗位。从供给的角度所做的研究结果则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就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不足。从供给匹配的角度看,就业服务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重要角度是大学生的收入预期。多米尼斯和曼斯基(DominitzaManski,1996)等专家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高校学生(尤其是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并且他们的收入预期水平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关系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性别、学校、专业、年级、成绩、家庭背景、社会工作、求职信息等方面因素也影响毕业生个人的收入预期。

国内大部分研究是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赖德胜(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短期的制度性障碍、经济波动和大学专业结构和三大因素造成的。宋福进(2002)则分析和研究了高等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他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有所差异的就业指标,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1.产业就业互动理论

(1)威廉·配第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不同产业间具有收入的差异会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变化,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从事制造业要比从事农业得到更多收入,而从事商业最终要比从事制造业得到的收入更多,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工业和制造业,并最终向商业转移。

(2)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并提出了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逐步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呈阶梯式转移。这一结论与配第提出的假说相似,被人们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3)其他

库兹涅茨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产业与就业之间的结构性变动规律。霍利斯·钱纳里和莫塞·塞尔昆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得出“多国标准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除了继续验证“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外,他们还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业的变动在结构上相对产业的变动要有一定的滞后性。

2.衡量产业就业关系指标

(1)就业结构偏离度

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中,产值占各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与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之间的均衡关系,主要用来表征产业中就业人数是否合理。一般来讲,如果产值比例与就业人数比例相当,偏离度为O,如果产值与就业人数比例大于1或小于1,就认为存在偏离度。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2)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所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而当就业弹性较低甚至是负值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方式为:就业弹性系数一就业增速/产值增速。

(3)全员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3.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

程红莉(2006)通过测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偏差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唐铖等(2003)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非一致性,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的原因为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及有效就业增长等;夏杰长(2。00)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分析,闡述了中国城镇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劳动就业效应。张抗私(2011)运用斯托克指数,研究得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缺乏协调性,经济增长并不是就业增长的原因,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剧了我国就业形势,发展第三产业则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等结论。唐文进等(2012)应用IMPLAN经济冲击评估系统,发现突发就业冲击和突发产出冲击,不仅会造成受冲击产业的就业和产出受影响,而且与之相联系的产业的就业和产出也会受到影响。冯艳(2011)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了辽宁省1980-2009年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明确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的事实。王辉等(2009)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单良等(2012)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方面对辽宁省2000-2010年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认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间存在一定的失衡。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产业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