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萍 许璟
摘要:从2008-2012年的中职教育统计数据看,江西省中职教育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种类多、覆盖面广的专业布局。但总体上形成的“三二一”产业类专业分布结构与江西省现有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存在阶段性的错位,需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以促进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产业结构 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劳动者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的可能性所提供的培养类型,我国的职业教育把这种培养类型称作“专业”,是沿用了中国、前苏联等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的专业的叫法。专业设置也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按照学科分类或者是分工所设置的各种专业”。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财富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比例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
一、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分科类招生及专业设置特征分析
1.分科类招生情况
对照Ⅸ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版)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版),按照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至2012年分科类招生情况,具体专业科类分布情况见表1、表2。
2.专业设置特征分析
(1)专业覆盖面广,形成了“三二一”产业对应专业布局
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类;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6个专业类;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休闲保健、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保健、教育、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业类。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江西省中职教育总体形成了“三二一”的人才培养比例架构。2008-2012年间,第一产业类专业不是很稳定,比例忽高忽低,2008年招生比例为1.37,而到2009年突增为7.97,而到2011年又降为4.28,这里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国家出台了农村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政策,造成2009年、20lO年第一产业类专业招生人数增加较快。第二产业类专业招生比例一直较为稳定,但并不处于优势,与对应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一定差距。第三产业类专业所占比例较高,对照表6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偏度,不难看出,第三产业专业招生人数超过第三产业所需从业人员的需求,大部分第三产业专业毕业生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使得江西省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的以人才输出为主的特点。
(2)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是专业结构中的主体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类招生占比最高,加工制造类次之。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或教育类招生人数比例总计连续5年均在50%以上,形成三大类主导专业。
信息技术类专业5年间所占比例最高,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发展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但近五年内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江西省中职教育招生比例结构往合理化方向发展,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信息技术产业的需求量仍然有限,推进信息化建设时期,我们需要保持这一类人才储备。但要改变在自身信息产业发展不足,人才培养以输出为主的人才培养思路。
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位居第二,基本保持在20%左右,反映了加工类专业发展较快,并出现了不断扩大的态势。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江西省第二产业在江西省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发展的粗放程度较高,所占比例较大。二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为本地加工制造业服务人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类专业一样,向周边的经济发达省份输出的人才比较受欢迎。在2008-2010年之间,医药卫生类所占比例仅次于加工制造类,而2011-12012年之间比例稍低于教育类专业。
(3)专业地域布局缺乏合理性
从专业的区域分布情况,计算机类、汽车维修、学前教育等专业在各地区都有分布且受重视,而且在大部分地区都发展不错,但是专业布局的地域特色不不突出,从2011年萍乡地区的专业设置来看,专业基本和其他地区相同,作为矿产丰富的地区,有关矿产类生产和开采的专业只有湘东职业中专开设一个“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设置忽视自身特色和优势,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因此不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4)专业集中度有待提高
衡量专业设置合理性的指标之一是专业集中度,专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专业在同类学校的分布情况。某一专业设置在越多的学校,专业集中度越低;相反,某一专业设置在越少的学校,专业集中度越高,说明学校的专业特色越鲜明。对专业集中度的测度,采用同一类专业布点数比例与专业招生比例二者之比的大小来进行判断,若后者大于前者,则表明此专业集中度高,学校展业特色鲜明;反之,则专业集中度较低,专业趋同性高,特色不够明显。
通过对2011年江西省中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的分析(表4),我们发现,医药卫生类、教育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轻纺食品类这几类专业的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医药卫生类。但多数专业大类的专业集中度较低,说明学校专业特色仍有待进一步凸显,中职教育专业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5)专业聚集度有待提高
专业聚集度是指同一所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尽量集中在一两个专业大类上,对职业技能类教育尤其如此,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便于建立共用性的实践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同时更有利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江西省中职学校基本与行业有密切的关联,所开设专业行业属性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中职教育的生源出现危机,很多中职院校为了生存越来越注重市场上的一些热门和见效快的专业,因此逐渐淡化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性。原有专业和新增设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专业聚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如某信息类中职学校,所开设的16个专业涉及农林牧渔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10大专业类别;这种什么热门上什么,最终导致学校成了大雜烩,也造成师资队伍建设摊子大,造成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和不稳定,也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度分析
中职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技术人才的基地。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财富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构成的比例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架构图,也是人才需求的风向标。因此专业设置情况是否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是评价中职教育质量与专业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近些年来,江西省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江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我们对2008-2012年江西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情况做了对比分析(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了4.5%,同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1.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1.6%。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下降比例快于第一产业产值下降所占比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上升比例慢于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上升的比例快于第三产业产值上升的比例。但从三者所对应的比例来说,但第二产业作为现阶段江西省经济发展所倚靠的支柱从业人员比例跟不上,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工业化的水平;同时虽然第三产业的产值与从业人员比例都呈现较好的状态,但第三产业因其本身的寄生性,在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超前”或畸形发展所造成的“虚假繁荣”不具可持续发展性。没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没有工业、农业的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失去了基础。有学者在研究我省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资源结构时就提出:“江西省第三产业规模、质量和层次偏低,传统的小零售、小餐饮发展较快;而反映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文化底蕴的现代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教育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业等则较为薄弱,这种情况对江西就业的拉动当然非常有限。”这一状况仍存在并有待改变。
同时我们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检验江西省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是否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结构偏离度指标是指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相称状态。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人力资源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发展越平衡。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三次产业中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则表明三次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表明两者处于均衡状态。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偏离度依然在0.6左右的水平徘徊,且五年之间改观不大,说明第一产业农业领域中劳动力依然有进一步转移的需要,同时也说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而第二产业的产业产值份额基本都大于就业份额,且偏离度较高,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和人力资源需求较大。第三产业从结构偏离度来看,较为合理,但从分析中也可推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在不断增加,偏离度有上升的趋势。总体上来讲,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在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现象非常明显,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分布不合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矛盾。
按照“佩蒂克拉克趋势”,随着产业结构“一、二、三”顺序的转换,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GNP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以此推理,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劳动力主体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阶段,但这一转移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推进,跨越阶段转移至第三产业或依然将劳动力保留在第一产业都将阻碍江西经济的发展。结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适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尽快缩短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提升其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产业调整的基本需求可概括为:继续发展第一产业,保证产业的基础地位,使其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巩固其主导地位,同时加快内部主导行业的发展,发挥其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实现产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六大产业为主导,多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提高其产业竞争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从表5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一产业的比值较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值小,2008—2012年的比例分别为15.2%、14.4%、12.8%、11.9%、11.8%,而从表11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比例分别为1.37%、7.97%、8.32%、4.28%、4.05%,2009、2010年第一产业的专业比例与产值比例大体是适应的,其他年份第一产业专业比例与产值比例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与从业人员的所占比例的37.4%、36.5%、35.6%、34.4%、32.9%相比,第一产业专业招生比例与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相差较大。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空间很大,需要有更多相关技术人才参与到农业和农村事业发展中来。从具体专业设置来看,2011年江西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第一产业类专业及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提供人们衣食的农科类专业,也包括收入较高、职业前景较好的园艺园林类专业,专业设置较为全面。按照200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执行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江西省第一产业類专业设置中有关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专业较少,不利于第一产业的现代化。
第二产业类专业比例需继续加大。从2008-010年的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第二产业在50%以上,但第二产业的招生比例大体维持在20%-25%之间,这和产业构成不相适应。另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来看,第二产业偏离度大且为负值,产业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因此第二产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供给的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进一步贴近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
第三产业类占比较高,专业类别结构有待调整。从2008-2012年,第三产业类招生比例都在70%左右的水平,和江西省所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转移的阶段不相符合。虽然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偏离度较小,这种适应性存在一定的表面繁荣,从中职生就业去向比例可以看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还处于输出型培养模式。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具体情况看,第三产业类专业集中在信息技术类和教育类专业。旅游服务业是江西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旅游服务类专业招生人数少且专业集中度差,专业优势没有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