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课: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模式

2017-04-07 01:33程岭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班级教学模式

程岭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创课: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模式

程岭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创课”是在“学中创”理念引领下通过提升“创造性学习”的层次,使之“课程化”而生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建共享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创课”具有协作、管理、创造、美化、共享、评价和多元等特征。其适合于中学阶段的教学,如此承接了“创造性课程”和“创客教育”,使人的整个学习生涯都能够得到创新思想的滋养。总体来看,其由观摩、思评、策划、创作、展示和存储六步组成,并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实践性知识为内容,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参照,以创造分享为旨趣。分析发现,如此模式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力、管理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课;中学教学;核心竞争力;教学模式;实践性知识;创造力

先来描述一个课堂场景:在一个多媒体教室中错落有致地摆放了十来个半圆形的桌子,上面摆放着几台电脑,桌子平直的一面朝向黑板,弧面一侧坐着5-6个学生(他们是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人是轮值组长),最后面的一个桌子旁边坐着教师(一位或多位)。中控的位置上坐着值周班长(兼主持人)。一名学生在上课,他讲的是高一物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上节课任课教师已经精讲过)中的一个知识点,他首先把小组的“实践性知识”——“光滑半球形物体上静态物体的受力分析”讲述了一遍(用的是剪辑好的“微课”,3分钟),然后又链接了三道相关的高考题,并对其中的一道进行了“慢动作”演示(“微课”,2分钟),最后把小组在课前准备的多个“作品”都做了简单介绍,并把链接发到班级群共享当中(1分钟);随后,又有五个小组的“小老师”依次上台展示(其中两个小组在一起进行了辩论),他们的内容各异:有经验介绍、实验展示、创客作品、创新题型、方法技巧、知识链接,还有对他人的评价(各6分钟);随后,任课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本节课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网上打分)即对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5分钟);最后任课教师讲授新课“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及布置下节课“作业”的内容与范围(10分钟)。

一、“创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上面的情景是“翻转课堂”吗?不是,“翻转课堂”不但缺乏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缺乏学生的资源分享。此乃“创课”,其是以教师授课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教学模式,其既包括显性展示的课程,又包括隐性链接的课程。其是学生经由对规定课程解构分析、吸纳借鉴、理解领会、批判反思、整合重构、总结归纳而创造出来的课程,其既包括理论课程,又包括实践课程;既包括知识课程,又包括方法课程;既呈现了文化课程,又蕴含了情感课程和道德课程。其过程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过程,或曰是把学习变成“学+做+研+创”相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创生出同学共享的课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而提升班集体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比较来看,“创课”具有以下八种独具特性:

(1)“学生”,学生是学会生产的简称,在“创课”教学中,学生不再单纯地作为消费者,而是兼任消费者和生产者;个体把自己的实践性的知识、经验、技能、情意、作品“课程化”,使之成为人人共享的课程。

(2)协作,协作的目的既在于合作共赢,又在于使无序变有序,协作是合作的升级版,其“融合了合作和竞争的内涵”,[1]如是既解决了个体学习缺乏指导的困境,又促进了团体合作头脑风暴的发生;“创课”中的协作分为小组内硬性协作和班级内软性协作,其既对个体自主学习之后生成的“作品”进行评鉴,又对团队思想碰撞之后汇聚的灵感进行塑形,还对班级经验汇总之后产生的“课程”进行归档。

(3)管理,良好秩序是学习创造的基础,良好秩序的获得依靠班级的管理效能,教师不是万能的,而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学生学习、合作及创造成效的高低主要依赖于自发调控和相互磨合中所形成的合力效应;“创课”中的管理既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在“个体服务小组,小组服务班级,班级服务个体”机制带动下所形成的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相互监督、轮流任职、统筹公平、自觉行动的自律自觉意识,也即借鉴了魏书生的管理理念:“干部能做的,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干部不做”;[2]其中轮流任职是指,第一,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要尽量体现异质性(不同学科分组不同),如此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簇生;第二,小组组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周,不能连任),班长由同学们选举产生(不同学科可以不同;任期一周,可以连任);众所周知,中学大约有10门课,一个班级可分为8-10个小组,只要统筹安排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至少担任一门学科的小组长(或主讲人);班长承担的是“课代表”和“副教师”的角色,其在“讲课名额分配”和“讲课次序安排”及“安排师生沙龙”上具有较大的权利;如此既照顾了公平(组长),又涉入了竞争(班长)。

(4)创造,“创课”提升了“学习”之“习”的层次和品味,把“习”当作了开发创造的环节,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5)美化,“创课”之目的是为了分享,其创造的是一种可以衡量“价值”的商品,所以要具有一定的“卖相”,而把“初产品”加工成“卖品”的环节即是美化。

(6)共享,“创课”的目的在于分享,使“学习共同体”的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从而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创课”中的分享分为组织内分享和班内分享,组内分享的是组员交流时各自的作品、智慧、灵感和技能,班内分享的是同学课堂上的表现及大家上传到空间内的“作品”。

(7)评价,评价是“创课”中的规定性动作,评价的目的在于共进、完善和提高;“创课”中的评价既可分为自发性评价和责任性评价,又可分为小组内评价和班级内评价;自发性评价是学习了他人的课程之后对其做出的评价,责任性评价是经过随机分配后的结对互评;小组内评价在小组讨论时实施,由组长负责,班级内评价在课堂展示后实施,由教师负责。

(8)多元,“创课”倡导多元,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多元智慧、多元文化、多元内容、多元创作,还是多元形式,只要是弘扬真善美的,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创课”是“创造性学习”课程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最佳的模式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此,长久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潮落潮起。通过教学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重教轻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快速发展。鉴于此,新近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的革新理念。如此转轨也带动了教学研究视角从聚焦教师扩展到了兼顾学生的境域。藉此,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相继成为研究的新宠。相较于前五者,创造性学习是教育发展中的重大进步,[3]其颠覆了传统学习复制、移植和模仿的刻板样态,而跃入了构建、生产和创新的超越境界。质言之,使学生由“学习机器”在向“创新人”迈进。但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第一,其仍然停留在“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升到“学+用”(学以致用)的境界;第二,其偏重于个体创造,如此,既没有发挥出班集体的力量,又没有让学生真正互动起来;第三,其偏重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没有让学生整个身心(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全面提升。藉此,创造性学习还要升级,要升级到“创造性课程”,也即“创课”。质言之,“创课”是通过营造“众创文化”环境,使创造性学习“课程化”,使之成为班级(或更大范围)同学共享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得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杜威进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做中学”,[4]“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中学”,[5]“创造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学习即创造”。[6]而“创课”的核心理念是“学中创”,其是对以上几种理念的改造和升级,“学中创”包含着“竞争+协作+分享”的思想,如此内涵指向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创造力,而且是班级整体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并且其随后会潜移默化地塑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性格及核心竞争力。

三、“创课”承接了“创造性课程”和“创客教育”

“创课”概念并不是笔者首创,本世纪初在美、[7]英等国的一些小学和幼儿园中就有“创新性课程”的开设。[8]不仅如此,2010年之后,在“创客运动”的进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裹挟着“创客教育”以风起云涌之势席卷了整个世界。[9]但分析发现,英美的“创新性课程”是由任课教师(或在家长的协作下)设计的一种课程,学生(幼儿)的工作是在教师引导下去“做”,其实质上相当于“校本课程”(“园本课程”),或者是传统的“第二课堂”,其比较适合于在幼儿园和小学开设;“创客教育”的实质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技术课程”或“实践课程”,它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技术和技巧,实践表明其比较适合于在高等教育、[10]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开展。藉此,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遍开展创新教学的同时,还有一个被人忘却的空白地带亟待教育研究者去关注、去研究,那就是中学阶段的创新教育。不仅如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生成长到11或12岁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形式运算能力和道德自律意识,[1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也谈到,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学生,其人格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是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另一方面是社会要求带来的纠结,所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感,或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12]如此看来,青春期(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及时地选择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全方位地培养,不容半点漠视和随意。可喜的是,在教育现实中,一些国家的中学教育已经孕育了“创课”教学的种子,譬如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些学校就融入了“创课”模式,[13]在我国江苏的常州,在“创客教育”思想的引导下,一些中学已经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起了“创课”型的教学模式。[14]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在中学教育中普遍开展“创课”的创想,其旨在把“创课”教学由“手工型”学科扩展到所有学科。藉此,使创新教育理念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创造性课程”(幼儿园+小学阶段)→“创课”(中学阶段)→“创客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四、“创课”的基本模型

基于对“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课程”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模式理论的借鉴,本研究构造了如图1所示的“创课”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创课”是一项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模式由六大环节构成:观摩→思评→策划→创作→展示→存储→(新观摩)。

图1 “创课”的模型

(1)观摩,观摩是对教师、学生和网络的课程进行欣赏、解读和领会。

(2)思评,思评既是总结、提炼、融合和反思的过程(个体),又是沟通、磋商、辨析和评价的过程(对他人的作品和表现)。

(3)策划,策划是以思想实验(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如何运用和如何发挥所做的谋划)为核心环节所开展的过程。策划要以规定课程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以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内容,如此避免陷入自行其是的无政府状态。

(4)创作,创作是实验“策划内容”的过程,可能一次完成,也可能要多次。

(5)展示,展示分两种类型,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组内展示既是一种推选/筛选和改进/美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多方参与和精细加工的过程;班内展示是一种碰撞、协商和共享过程。

(6)存储,存储是所有同学把自己创作的课程经过美化后提交到班级资源库,并作为学生的档案加以存储。

表1 四种课型的特点及与“创课”的关系

图1左图呈现的是理论模型,右图呈现的是实践模型:每一次完整的“创课”都是从(1)任课教师的新课讲授开始的(师课),(2)随后就进入到对学习小组进行作业“分配”阶段,各学习小组经过短暂商榷后再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3)个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学习并创作自己的课程,(4)各组学生集中在一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经过评价、比较而选举出主讲人(或轮流做),并经过头脑风暴融入集体智慧,然后经由加工、美化、排练,使其能代表本组的最高水平,(5)课堂展示,各小组主讲人呈现自己的作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小组都有机会,班长在课前要筛选一次),展示过程中也欢迎同学讨论、辩论和共建,(6)在教师引导下对班级所有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个人对自己的作品经过加工后统一提交存档(作为个人学习档案的一部分)。

五、“创课”与几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关系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时下被炒得炙热的几种课型,“创课”在借鉴了它们优点的同时,又弱化了它们的缺陷,如此使其优势更加突出。

从实践层面上看,“创课”包括两个环节“课前课”和“课堂课”。其中“课前课”又分为“个人课”和“集体课”。“个人课”主要以“慕课+微课”形式进行:个体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慕课”),自主创作(“微课”)。“集体课”主要以“私播课+微课”形式进行:个体分别展示自创的“微课”,然后小组商讨主题,参与共同学习(“私播课”),最后集体创作“微课”。“课堂课”包括“师课”和“生课”,“师课”是传统课程的压缩版(“微课”),而“生课”是由多个“微课”组成的“翻转课堂”。需要强调的是,“创课”不是表中几种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主题明确,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创课”呈现了“微课”主题突出、便于学习等优点(一节“创课”包含多个“微课”),弱化了它破碎凌乱的缺点(教师划定范围);“创课”呈现了“慕课”学习自主、反馈及时等优点,但弱化了它缺乏气氛的缺点;“创课”呈现了“翻转课堂”项目学习、交流频繁等优点,但弱化了其刻板乏味、毫无感情等缺点。因此,“创课”具有较多的优点,应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从注重基础到注重质量转轨中的重要选择。

六、“创课”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创课”要求教师关爱、信任、帮助学生的同时,还要求其表现出示范者、指导者、策划者(统筹者)、调控者的角色。(1)示范者,既要示范性地上好“师课”,又要示范性地做好“师评”;(2)指导者,既要对学生的“创课”进行指导,又要对学生的组织进行指导;(3)策划者,既要对学生的时间进行策划,又要在学科间做好协调,还要求对人员的安排做好统筹;(4)调控者,既要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关照,又要对学生评价全面查阅,并要对班级资源全面监控,还要对教育发展全面了解。

除此之外,教师要把握好“创课”的“度”:既不能使某个知识点信息过剩,又不能使某个知识点信息残缺;既不能使某些学生滥竽充数,又不能使某些学生霸占资源;既要帮扶弱势群体,又要鼓励力争上游(对于特别优异者,可以推荐其提前升到高一年级学习)。

2.对学生的要求

“创课”要求学生做好自律、自强、自信和自尊。(1)自律,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创课时要节约时间、勤奋进取,在小组合作时要积极参与、服从分配;(2)自强,学生在研究探索中要全面发展、力争上游,在出现挫折时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3)自信,学生在遭遇困境时要自信自立、勇往直前,在面对挑战时要临危不惧、大度从容,在班级管理时要勇敢果断、言行一致,在遭遇瓶颈时要积极进取、革故鼎新;(4)自尊,学生在获得荣誉时要戒骄戒躁、继续奋斗,在同学交流时要谦虚诚恳、态度和蔼,对他人评价时要坚持原则,在同学交往中要自重自爱、举止得体。

3.对学校的要求

(1)营造创新、合作、民主和宽松的教学环境;(2)做好硬件建设,完善各种教室(多媒体教室、自习室、排练室、实验室)和资源库(图书室、器材室、数据库)建设。当然,目前“校校通”和“班班通”在全国的大部分中学已经基本实现,“创课”要求学校向“人人通”快速挺进。

七、“创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上的优势

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21]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经济实力强弱靠的是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企业管理好差靠的是管理调控能力,科学技术优劣靠的是创新能力。推演到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应的是学习力(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能力)、管理力(对组织的管理能力)和创造力。虽然,“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创造力作为了教育的目的”,[22]但是,学习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管理力是创造力的支撑,无视学习力和管理力去谈创造力乃是去给教育教学绘制乌托邦或建造空中楼阁。故此,下面需对学习力、管理力和创造力分别论证。

1.快速提升学习力

吴也显和刁培萼指出,[23]学生学习力的提升需要营造自主参与、共同学习和相互创生的环境。而自主参与、共同学习和相互创生都是“创课”的基本机制,如此契合了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要求,因此,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不仅如此,“创课”中的“共建共享”机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常规模式无法实现的额外资源(学生课程),因此其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2.快速提升管理力

对于管理力的忽视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管理力的培养靠的是实践逻辑,而传统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故而使得国内管理人才的缺乏比创新人才还严重,因此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缺损模式”。而“创课”中的“个体→小组→班级→(个体)”多层级循环服务机制不仅有利于学习,而且有利于管理。如此管理不仅指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班长管理组长,组长管理组员,组员监督整个班级)。如此形成的网状监督机制,既有利于班级运转,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和自控能力。

3.快速提升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24]陶行知提出培养创造力需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眼睛、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及四大条件:营养、良好习惯、因材施教和民主,其中民主又分为:机会均等、宽容和了解、民主生活中学民主。[25]总结来看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并为其提供支持:思想支持、平台支持、方法支持、资源支持。而“创课”教学模式完全符合上面所提的条件。无独有偶,美国的巴格托和考夫曼[26]对欧美几十位专家的文献进行概括后得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30条原则:(1)设立网上社区,构建“虚拟教师”,便于学生学习;(2)学习其他文化,分享课堂上的思想力量;(3)意识到错误观点带来的限制和抑制作用;(4)培养边缘化群体的创造力;(5)发展特定的学科领域知识;(6)支持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兴趣;(7)实施创造力教学;(8)即兴发挥;(9)满足个体需求;(10)挑战假设,逆向思维;(11)导师和环境的重要性;(12)检查自我信念;(13)探讨创造力的约束条件;(14)支持草根层面的创造;(15)使用最有效的方法;(16)激发一些学生的过度兴奋特质;(17)培养学生的自律性;(18)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19)教师要清晰认识创造力;(20)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21)方法多样性;(22)想象力的重要性;(23)多种可能的探索;(24)教师的期望、鼓励;(25)游戏的使用;(26)例子的重要性;(27)课堂上欢迎创造力;(28)容忍独特和疯狂的想法;(29)多样化的教授、学习和评估;(30)教学改革。经过对“创课”进行分析发现,其明显符合要求的有1、2、4、6、7、8、9、10、11、14、16、17、18、20、21、22、23、25、27、28、29、30, 剩余的几项中,3、12、13与教师是否引导有关,15、24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19、26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5与学科特征有关。由此看来,“创课”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较佳模式。之所以把上面的30条都列出来,一是为了便于对照,二是间接地呈现“创课”在开发学生创造力上所具有的优势。

八、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学习力、管理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着眼于我国中学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创建了一种以教师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创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课”教学模式的提出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年龄阶段的需求,又是为了满足国家复兴发展的需要,无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对于培养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倡导“创课”,并不倡导“一招鲜,吃遍天”,也即“创课”要与其它教学模式搭配使用,因为任何课程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只不过优缺点比值大小不同而已,尽管“创课”优点突出,但也不能把它在任何场合都毫无鉴别地强加运用,否则,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在开展“创课”教学的同时,还要抓好传统的教学常规,譬如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后复习等活动。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周勇.魏书生班级管理经验解读与启示[J].中国德育,2006,(4):56-59.

[3]James W Botkin.Call for innovation in learning[J]. Futures,1988,20(2):203-205.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6]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56-63.

[7][美]道治,柯克,海洛曼.幼儿园创造性课程[M].吕素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蔡敏,马梅妍.英国小学创造性课程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12A):47-50.

[9]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0]Tsui-lien Shen.Inspiring th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creative curriculum by teaching desig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5):615-620.

[11][美]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2版)[M].周冠英,王学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1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Cǎpitǎ Laura Elena.Creative Curriculum Delivery at School Level[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0):517-523.

[14]管雪沨.创课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0):70-71.

[15]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6-22.

[16]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17]李晓明.四重视角看慕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29(5).

[18]沈欣忆,李爽,丹尼尔·希基,李营.如何提升MOOCs的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J].开放教育研究,2014,(6):63-70.

[19]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0]田颖城.翻转课堂:我的尝试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4,(18):51-54.

[21]李国秀.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9-54.

[22]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3]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9-24.

[24]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18.

[2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1991.

[26][美]巴格托,考夫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陈菲,周晔晗,李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郭桂真)

文献标志码:A

:1673-8454(2017)06-0011-06

猜你喜欢
创造力班级教学模式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