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2016年发表文章述评

2017-04-07 09:43:29刘振华董凤霞
中国造纸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造纸制浆纤维

马 忻 常 青 刘振华 董凤霞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100102)

·文章述评·

《中国造纸》2016年发表文章述评

马 忻 常 青 刘振华 董凤霞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100102)

对《中国造纸》2016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分类,并对一些论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述评,同时介绍了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各奖项的文章。

中国造纸;分类;优秀论文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表明,2015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900家,比2014年的约3000家减少了约100家;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10710万t,比2014年的10470万t增加了240万t,增长了2.29%;消费量10352万t,比2014年的10071万t增加了281万t,增长了2.79%;人均年消费量为75 kg(13.75亿人),比2014年的增加了1 kg。总体来讲,与2014年相比,纸和纸板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但生产量、消费量以及人均消费量均有所提高。2006—2015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5.71%,消费量年均增长5.13%。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6年1—9月,纸及纸板累计生产量9017.90万t,较上年同期增加235.69万t,增长2.68%;纸浆产量1159.83万t,较上年同期减少69.31万t,下降5.64%;纸及纸板累计进口217.44万t,同比下降0.01%;纸及纸板累计出口566.72万t,同比增长16.70%;累计进口纸浆1551.92万t,同比增长5.18%;累计进口废纸2142.71万t,同比下降3.36%;累计出口各类商品浆7.39万t,同比下降3.75%;出口各类废纸462.86 t,同比下降13.61%。全行业累计完成536.39亿元,同比增长12.00%。其中:纸浆制造业累计亏损1.19亿元,同比减亏31.52%;造纸业累计完成276.74亿元,同比增长16.34%;纸制品制造业累计完成260.84亿元,同比增长7.43%。2016年1—9月制浆造纸全行业生产整体情况基本稳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明显好于2015年。表象为生产量增长2.68%,消费量增长1.82%,除应收账款净额略增加2.35%外,主营业务同比增长超过5%、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而产成品库存下降超过了6%,尤其造纸业产品库存下降幅度超过了10%。

《中国造纸》作为行业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作者和读者,见证了造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与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兴荣息息相关,力求对推动造纸工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起一定的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造纸》各期刊登的文章对造纸行业在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记载及报道,客观上实时体现了行业生产、科研、管理等的现状,现述评如下。

1 文章概况

1.1 投稿概况

2016年《中国造纸》收到的投稿数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共收到各类投稿文章320余篇,稿件收录率56.8%左右。其中大专院校投稿约208篇,占比65.0%,科研院所投稿约28篇,占比8.8%,造纸及相关企业投稿约55篇,占比17.2%,其他投稿数量约29篇。从投稿稿源的分布情况来看,高等院校仍然是我国制浆造纸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院所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进行实用新技术的研发,而制浆造纸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

1.2 稿件刊登概况

2016年《中国造纸》共刊出182篇文章,其中各类基金项目文章86篇,基金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科技基金类项目38篇。文章按刊登的栏目进行分类如下:研究论文94篇(占全部刊出文章的51.6%)、技术报告42篇、专题论坛26篇、生产实践8篇、简报5篇、专栏7篇、刊登消息90条、与Tappi杂志互换刊登2016年各期目次页、与Appita杂志互换刊登各期中英文摘要。

2016年《中国造纸》刊登的文章内容涉及到了我国造纸工业从原料、制浆、造纸到最终产品的使用各个过程的内容,反映了我国造纸行业研究领域及工业生产一年来的状况。研究论文类文章涉及的面较广;技术报告类文章大多体现了国产设备的研发和使用,表明了国内造纸装备的进步和发展;专题论坛类文章把握当前的热点、焦点,提出研发方向、合理的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就业内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实践类文章则介绍了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实践经验,很实用,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工艺的生产过程的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与国外期刊交换版面互登各期的目次页及研究论文的摘要,有助于宣传《中国造纸》、扩大《中国造纸》在国外的影响、吸引高质量的稿源。

2 文章分类及述评

2016年《中国造纸》刊登的文章,按研究涉及的具体内容分包括造纸原料与备料(22篇)、制浆技术及其设备(6篇)、纸和纸板生产(32篇)、湿部化学及造纸化学品(24篇)、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28篇)、纸机及其辅助设备(11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29篇)、洗涤筛选漂白(2篇)、分析检测(8篇)、专题论坛(16篇)、其他(4篇)。

《中国造纸》2016年度“金泉磨片杯”优秀论文评选出15篇获奖论文,从获奖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纸和纸板的生产、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仍然是全行业关注的热点;作为传统行业的制浆造纸学科向新兴领域拓展的力度不断增强;提高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2.1 纤维原料与备料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纤维原料与备料类文章有22篇。涉及的原料有非木植物纤维如蔗渣、玉米秸秆、玉米芯、巨菌草、竹柳等,木材纤维如杨木、桐木等;合成纤维则涉及到PET沉析浆粕、聚烯烃长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对于纤维改性、木素改性以获得所需性能的研究以及对于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和研究的课题日渐增多。

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的高值化利用意义重大,王安等人的“玉米秸秆酸催化预水解过程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变化规律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玉米秸秆预水解过程中固相半纤维素的去除率、纤维素的保留率以及液相木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秸秆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细菌纤维素是由细菌合成的一种高性能纳米纤维素材料,具有比传统纤维素更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但目前细菌纤维素制备成本较高,不具有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马英辉等人的“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LBKP性能的影响”,采用秸秆水解液作为唯一碳源生产细菌纤维素,通过实验获得培养细菌纤维素的最佳条件,降低了细菌纤维素的制备成本,并将细菌纤维素湿膜加到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中,明显地改变了纸张的物理性能,实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对细菌纤维素在造纸工业的应用提供参考。造纸纤维原料多功能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造纸科技工作者科技攻关的重点课题,张美云等人的“微晶纤维素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结构与形态特征的变化”,通过研究HCl在不同反应时间阶段(20~120min)降解纤维素的特性,可确定在HCl浓度2.5 mol/L,反应温度80℃,固液比1∶15,搅拌器转速120 r/min的恒定条件下,纤维素选择性酸水解的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此条件下水解纤维素的得率可达96.04%,聚合度、结晶度由原料的661、58.92%变为99、76.01%。此外,长纤维平均长度和细小纤维平均长度分别为288 μm、59 μm,细小纤维含量可达90.31%,研究结果对以后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岳小鹏等人的“酯化木素用于PBS-CTMP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研究”,实验选题为近期新材料制备的热点课题,将经过酯化木素改性的CTMP纤维用于制备复合材料,改性CTMP纤维与基体的相容性明显改善,从而使所制备的纤维复合材料的各项强度性能显著提高,同时改性CTMP纤维对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影响不大,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采用乙醇作为有机溶剂进行制浆,所得乙醇木素含有大量杂质,去除其中的杂质对木素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赵吉等人的“乙醇木素纯化及其结构表征”,实验采用一系列处理方法使得乙醇木素纯度由98.67%提高到99.64%,并系统研究了木素的结构,对开发木素产品意义重大。耿星月等人的“自水解预处理对杨木聚木糖分布的影响”,对速生阔叶木进行自水解预处理,可以使原料中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木素等组分溶出,有利于后续高值化利用,实验方法上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来研究自水解强度对杨木聚木糖分布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揭示细胞壁聚木糖的溶出规律,具有创新性。

朱晓光等人的“聚酰亚胺纤维及其纸机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聚酰亚胺纤维,对聚酰亚胺纤维在湿法造纸工艺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述充实,内容丰富。

2.2 制浆及其设备、浆料的漂白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制浆及其设备文章共6篇,包括溶解浆的质量要求及生产技术、棉短绒的蒸煮技术、麦草酶解效率以及压榨脱水机、圆盘过滤机的设计研发等;浆料的漂白文章2篇。

2016年溶解浆市场活跃,价格回升,国内外生产企业增加投入加大生产能力,刘一山等人的“溶解浆的质量要求及其生产技术”,在介绍溶解浆主要用途的基础上,对其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溶解浆生产上的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对如何控制溶解浆产品质量,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对低品质纤维进行改性、增强纤维的性能,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生物酶法反应条件温和、能耗较低、效率高、无污染,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刘建祥等人的“漆酶对不同漂段纸浆催化氧化木素的效果研究”,以未漂硫酸盐桉木浆、氧脱木素桉木浆、H2O2漂白桉木浆作为不同漂段原料,探讨漆酶-谷氨酸体系对不同漂段纸浆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漆酶催化总体上可使纸浆的卡伯值增大,纸浆的白度随之下降;漆酶可催化氧化纤维表面上木素与相邻纤维上的木素发生自由基偶合反应,同时使纤维表面的微细纤维暴露出来,两者共同作用使相邻纤维形成更好的结合力,使纸浆的强度性能大幅度提升;谷氨酸可通过漆酶催化氧化作用连接到木素上,增加纤维原料中的羧基含量,3种浆羧基含量分别提高20%、50%、43%。用生物酶(漆酶)作纸浆改性,具有高效、环保作用,且改性后具有较好效果,实验数据充实,研究思路清晰。

2.3 纸及纸板的生产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纸及纸板生产类文章共32篇。文章涉及造纸工艺技术、填料技术及应用、特种纸的研发及生产等,研究也是围绕着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的。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的固体废弃物,主要由硅、铝及铁的氧化物组成,每年排放量大,利用不好则造成空气污染和场地占用问题;粉煤灰脱硅液是粉煤灰经过苛化钠脱硅处理得到的产物,脱硅液是碱性溶液,可以对浆料纤维进行碱性润胀,使得干燥过的纤维的塌陷纹孔,末端切口和纤维细胞壁上留下的大量切口状孔隙得到一定的恢复。黄英剑等人的“原位沉积法细胞内合成硅酸钙的加填效果与机理”,以粉煤灰脱硅液和石灰乳为原料,在纤维悬浮液中混溶,使硅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硅酸钙,并原位沉积使硅酸钙填充进入到纤维细胞内,填料的加入不影响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结合,有效地改善了由于填料粒子沉积在纤维表面对纤维间结合造成的负面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填量30%条件下,针叶木浆与阔叶木浆的配比1∶1、温度60℃、浆浓5%、转速500 r/min时,利用原位沉积法细胞内合成硅酸钙作为填料加填成纸灰分含量达到30.1%,胞腔填充量达到20.1%,既提高了填料的留着,又保证了纸张强度,该研究实验方法合理,论述严谨,可为粉煤灰作为纸张填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对位芳纶纸以其强韧机械性能、优良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可用于飞机、轮船和高铁等高刚性次受力结构部件,还可用于发动机、马达、变压器及电池隔膜等领域,但对位芳纶材料在高温、振动和强磁场环境中的热稳定性对电机和变压器的使用安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位芳纶纸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行为在其研制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张美云等人的“对位芳纶纸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动力学研究”,采用TG-DSC和TG-IR技术分析了对位芳纶纸的热性能和热分级产物,借助Coats-Redfern热分析方法探讨了芳纶纸热分解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对位芳纶纸热分解过程为三个阶段,100℃以下失去的是结合水,初始分解温度为535℃,TG10%为540℃,800℃时质量损失为57.2%,且在升温过程中发生裂解但不熔融;热解产物主要为HCN、NO2、NH3、NO、CO、CO2以及H2O。其热分解特性受升温速率影响较大,随升温速率升高,对位芳纶纸的起始分解温度和终止分解温度均向高温区移动;Coats-Redfern动力学方程适用于计算该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其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反应级数为1,并计算了不同速率下对位芳纶纸基材料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为对位芳纶纸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实用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纳米纤维素纤维是一种从木材、植物、细菌、动物、藻类等物种中提取出来,直径为纳米级别的纤维(直径小于100 nm),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功能材料,大致可以分为纳米微晶纤维素(NCC)和纳米纤丝纤维素(NFC),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与粉体及微晶纤维素相比,纳米纤维素有许多优良性能,如高纯度、高聚合度、高结晶度、高亲水性、高杨氏模量、高强度、超精细结构和高透明性等,其在造纸、建筑、汽车、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医学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制备方法对NFC或纳米纸的影响,缺少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NFC及其纳米纸性能间的相互比较,而在不同文献中报道的不同NFC制备方法,又因为采用原料或工艺的差异等原因降低了相互间横向比较的可靠性。姚志明等人的“基于均质与超声制备方法的NFC及其纳米纸性能研究”,以漂白硫酸盐桉木浆为纤维原料,进行TEMPO氧化预处理,再采用均质与超声法及其结合处理分别制备出NFC浆料,经溶液浇铸法制备纳米纸,探讨了不同制备方法对NFC特性及其纳米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能耗介于0~20 kWh之间,相同能耗下超声处理比均质处理制备的NFC的透明性更好,更细长,宽度最小为19 nm,与均质处理相比,超声处理能耗的增加更有利于提高纳米纸拉伸强度和透湿率,超声4 h得到的NFC制备的纳米纸拉伸强度最高,为155.8 MPa,优于一般的聚合物薄膜,如PE、PET、PVA、PLA薄膜等;相同能耗下超声处理比均质处理制备的纳米纸的阻隔和光学性能好,其中最高透光率达89.45%,优于一般的玻璃材料,有望应用于柔性显示电子器件的基材。研究结果具有实用性,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胶黏物在废纸回用过程中容易失稳、沉积,从而增加设备的清洗频率,导致纸病,影响生产效率,黄聪等人的“废涂布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分析与控制”,针对废涂布纸回用于生产真空镀铝原纸过程中存在的胶黏物障碍问题,以真空镀铝原纸为原料,在实验室通过疏解制浆、过滤分离、抄片和取涂料层样等,利用SEM、红外光谱、电荷需求量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大胶黏物、微胶黏物和溶解和胶体物质(DCS)的来源、形态、成分、阴离子垃圾贡献率,结果表明,丁苯胶乳是胶黏物障碍的主要来源,大胶黏物包覆颜料形成大胶黏物混合物,碳酸钙对微胶黏物吸附沉积,阴离子垃圾贡献率DCS(68.9%)为主要、大胶黏物(27.9%)和微胶黏物(3.2%)为其次,通过添加0.2%的阳离子聚乙烯亚胺对胶黏物含量进行控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论文结合生产实际,采用了比较系统、严谨的实验和分析方法,找出废涂布纸回用过程中胶黏物的特征和形成胶黏物障碍的规律,实验方法和结论可为企业生产中解决同类问题可提供参考。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特种功能用纸技术的研发、生产近年来成为造纸行业的热点,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渐枯竭,使得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利用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可再生纤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新材料技术领域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具有质量轻、工作电压高、电导性强、自放电率小、低污染、无记忆效应等优点,在新能源及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产锂电池隔膜纸的研究、开发、生产提上了议事日程。毛慧敏等人的“纳米纤维素与木浆混抄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性能研究”,以纳米纤维素和针叶木浆为原料,通过湿法造纸工艺,制备出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纤维素隔膜,该隔膜与国产PP隔膜和美国Celgard 2400 PP隔膜相比,具有高孔隙率、高吸液率、热稳定性强等优点,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吻合木质纤维基新材料的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对传统制浆造纸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吸波材料在飞行器、导弹和舰艇等雷达隐身技术领域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程芳静等人的“纸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探究”,研究以对位芳纶浆粕(PPTA)作为基材,选用短切碳纤维(CF)、短切碳化硅纤维(SCF)和碳纳米管(CNT)作为吸波剂,采用造纸法成形技术制备纸基吸波材料,该材料在不外掺杂或少掺杂吸波剂情况下实现吸波蜂窝材料制备,改善传统吸波材料工艺复杂,吸波剂不宜均匀分散和吸波剂易脱落等问题,研究在国防科技材料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王溦等人的“中草药药渣作为浆料的纸张配抄研究”,利用中草药药渣造纸,制备中药药品的包装材料,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及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得出了可以利用药渣浆与阔叶木浆通过不同配比抄造纸张的结论,提出了废弃药渣回收再利用的新思路,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对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强等人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及其在特种纸中的潜在应用”,介绍了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其来源丰富,制备简单,且已经在储氢特种纸、光谱抗菌特种纸、有害气体分离特种纸、光致变色特种纸、高效探测特种纸等众多特种纸应用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特性,MOFs在特种纸的应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对了解和应用MOFs提供参考。

金玉红的“试论中国最早的染色纸”,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染色纸技术的历史,并澄清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弘扬中华造纸术的历史贡献具有意义。

2.4 湿部化学及化学品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湿部化学及化学品方面的文章共24篇。研究内容涉及各种助剂的合成、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分析和探讨,用以改善纸张的施胶性能、强度性能和稳定性能等,与2015年这方面的研究基本相同。

崔金玲等人的“聚胺型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对AKD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探讨合成高电荷密度的聚胺型AKD乳化剂PDMDAAC,并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体系的pH值对产物黏均分子质量和电荷密度的影响,将合成的PDMDAAC用于乳化AKD,探讨了乳化剂合成条件对乳液稳定性能和纸张抗水性的影响,得到较佳的乳化剂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 h、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铵与二烯丙基胺配比为100∶4、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0.1%、反应体系的pH值为5,实验研究工作很充实、很丰富,文章观点表达明确,对AKD施胶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品质的高得率浆(HYP)具有得率高、污染负荷低、纸张挺度大、松厚度和不透明度高等方面的优势,被用以取代部分阔叶木硫酸盐浆,应用于许多纸种生产中,HYP主要被用来提高纸产品的松厚度、挺度、不透明度等性能,同时降低纸浆成本,可应用于超级压光纸(SC)、低定量涂布纸(LWC)、高档印刷纸、薄页纸和无碳复写纸等多种高附加值纸种,但HYP浆纤维表面覆盖着木素和抽出物等疏水性物质,纤维挺硬,不易分丝帚化和细纤维化,纤维表面暴露出来的游离羟基较少,不利于纸张成形时形成氢键结合,纤维的结合性能较差,HYP抄造的纸张物理强度较低,纸张成形过程中易形成孔洞和透明点、印刷过程中常出现掉毛掉粉现象,限制了HYP的应用,李海龙等人的“利用助剂改善高得率浆纤维的结合强度”,实验采用两性聚丙烯酰胺、阳离子淀粉和阳离子微纤化纤维素3种助剂分别添加到杨木P-RC APMP浆中用于改善纸浆纤维的结合性能和强度,并尽量保持较高松厚度,结果表明,3种助剂均可以不同程度提高HYP浆纤维的抗张强度和剪切结合强度,同时对松厚度产生一定影响,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增强型阳离子淀粉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但会造成松厚度显著下降;阳离子微纤化纤维素、偏中性聚丙烯酰胺和低分子质量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增强效果稍差,但其对松厚度的影响也较小,同时发现助剂添加方式对浆料纤维的结合性能也会有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三等奖。

抑菌纸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特种功能纸研发领域的热点,银的杀菌机制与化学合成的抑菌剂的抑菌机制不同,银的抑菌原理是因为银离子对细菌蛋白质有变性作用,所以银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并且很少会产生耐药菌。李江漫等人的“纳米硫化银-纸浆复合纤维的原位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实验利用原位合成法制备纳米硫化银-纸浆复合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对制备的复合纤维抑菌纸进行了分析,证明该抑菌纸的表面存在硫化银纳米颗粒,探究了制备条件(硫源种类、温度、时间和反应物浓度)对该纸抑菌性能的影响,发现影响纸张抑菌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硫源和温度;以硫化钠为硫源、室温下制备的复合纤维抑菌纸具有最好的抑菌性能;纳米硫化银-纸浆复合纤维抑菌纸的适宜制备条件是硫源为硫化钠、浓度为0.005 mol/L、硝酸银浓度为0.01 mol/L、在20℃下反应2 h。该实验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研究结果对抑菌纸的制备有参考作用,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废纸已成为当今造纸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2015年废纸浆在我国浆料生产中占比超过65%,虽然废纸回用有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和节省能耗等诸多优点,但是废纸中残余的各种杂质,特别是胶黏性物质,如油墨载体、胶黏剂、热熔物、蜡质以及木材中的天然树脂等,给废纸回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当前造纸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对胶黏物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唐亚男等人的“纤维素酶处理后造纸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研究”,采用激光流式技术结合荧光示踪剂示踪的方法,对纤维素酶作用后的办公废纸造纸白水微细胶黏物的失稳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检测分析微米级的胶黏物粒子的尺寸分布特点及酶作用后白水体系阳离子需求量和浊度值的变化规律,探讨时间、温度和搅拌的剪切作用对纤维素酶作用后微细胶黏物粒子失稳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随时间的持续可能趋于聚集也可能趋于分散,具体与纤维素酶用量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胶黏物微粒分散和聚集同时发生,且聚集的趋势相对较强,最终微细胶黏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增大;搅拌产生的剪切作用对微细胶黏物的影响与纤维素酶用量有关,40 U/L用量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微粒分散效果明显,而80 U/L用量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在剪切作用弱时分散,在剪切作用强时聚集;纤维素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粒子受时间和温度影响时的特性变化与白水系统阳离子需求量相应变化基本一致,受时间、温度和转速影响的特性变化能够通过浊度值的变化间接体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胶黏物去除的新理念,为废纸回收循环利用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裴继诚等人的“利用磷脂酶控制旧报纸浆中胶黏物的含量及表面黏性”,实验采用单独控制变量法,对未经生物酶处理的对照浆样及分别用脂肪酶、磷脂酶进行处理的共三组浆样进行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后,可以看到不同磷酸酶用量对胶黏物、滤液的CD值、浊度和粒径的控制明显且易于捕捉到最佳点;磷酸酶控制胶黏物的条件为60℃,pH值5.5,用量0.1%,时间2 h;磷酸酶比脂肪酶去除胶黏物高18.2%,剥离率低49.3%,浆料滤水质量高25 g;磷酸酶处理对胶黏物的控制优于脂肪酶处理更优于对照样;作者经过多年的科研探索,提出用磷酸酶来控制胶黏物的含量和黏性,在废纸胶黏物检测和生物酶控制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用磷脂酶进行胶黏物生物控制效果更佳,降低了胶黏物表面黏性,提高了纸浆滤水效果,对控制胶黏物、提高生产效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夏星等人的“固着剂与助留剂协同控制DCS时的胶体聚集研究”,实验将聚胺固着剂(PA)、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助留剂(CPAM)单独以及协同处理旧报纸脱墨浆,采用聚焦光束反射测定仪(FBRM),考察浆料中残余的胶体粒子的数量、尺寸和尺寸分布,探讨固着剂/助留剂协同控制溶解与胶体物质(DCS)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PA单独处理纸浆时,会产生部分不能固着于纤维或被纤维网络截留的胶体聚集体;CPAM单独处理纸浆时,其电荷容易被DCS中和,导致其降低纸浆胶体粒子数量的效果明显下降,但并不产生胶体聚集体;PA-CPAM协同处理纸浆时,CPAM能将PA预处理纸浆时产生的部分胶体聚集体进一步固着到纤维上,达到更好地降低胶体粒子数量的效果,且不产生更大的胶体聚集体,为合理使用造纸化学品,有效控制DCS提供理论依据,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年来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张宏伟等人的“原位聚合纳米SiO2法超支化CPAM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纸张的增强作用”,选用季戊四醇(PETL)为多官能团支化剂,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AM)在水溶液中发生自由基反应合成支化结构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BCPAM)后,再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原位产生纳米SiO2,在BCPAM分子中产生物理交联,制备超支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BCPAM-SiO2),研究了其作为增干强剂对纸张的增强作用,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的结构和特性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为BCPAM-SiO2杂化材料;引发剂、TEOS用量和反应时间影响产物相对分子质量或分子链的形态进而影响其特性黏度;BCPAM-SiO2对纸张增强效果明显,当其用量为0.5%(对绝干浆),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比空白纸样分别提高了23.6%、12.4%和25.5%,比广泛应用的CPAM聚合物对纸张性能增强作用更大,此研究对提高纸张性能有积极意义。

程雲等人的“壳聚糖改性石膏晶须及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壳聚糖的良好絮凝和吸附性能改性石膏晶须表面,提高了填料留着率,改善了纸张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5 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环保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文章共28篇,涉及的研究内容为废水处理、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等。从论文的数量来看,废水处理和环保综合利用仍是当前热点研究课题。

2016年,在环保和技术水平双重制约下,一些规模小、装备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的企业被关停,关停的力度和规模超过了以往,造纸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持之以恒地重视技术创新和进步,在推动行业向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方向和重点是努力将行业发展成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是制浆造纸企业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是造纸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梁方圆等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OCC制浆废水及其产电性能研究”,选用自制废水和纸厂废水两种OCC制浆废水进行比较,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OCC制浆废水并产电,研究发现,纸厂废水体系在有机物去除及产电方面优于自制废水体系,反应器运行结束时自制废水体系和纸厂废水体系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81.3%和89.5%;自制废水体系于3个产电平台产生的输出电压分别低于纸厂废水体系,进水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000 mg/L时2个体系得到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289.9和303.0 mW/m2;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自制废水体系和纸厂废水体系中阳极优势菌群的表面形态不同,且红外光谱在吸收峰的数量及特定峰的强度上存在差异,该实验方法新颖、数据完整、结构严谨、论述比较全面详实,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是一种尝试,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程峥等人的“基于分子分离技术的装置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子分离技术的装置,并对其结构﹑运行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采用这种自行研发的基于分子分离装置进行漂白中段废水处理,在常温条件下废水在电解池停留20 min,出水CODCr和BOD5从进水的1500~1800 mg/L和350~500 mg/L分别降低到78 mg/L和10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高于95%和98%,色度和AOX也降低98%以上,有机物种类大大减少,高毒性大分子物质基本都被降解为低分子质量的有机酸,几乎被完全去除,该装置利用电能处理造纸废水中的污染物,不仅环保而且节能,其处理时消耗的能量少,吨废水耗电5 kWh,处理效果显著,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且能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有潜力、经济可行的废水处理方法,但这种类似电化学的装置目前尚缺少必要的机理研究和理论支撑,如经进一步研究得以解决,设备成本降低,则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是一种有希望的先进减排技术。该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造纸》优秀论文优秀奖。APMP制浆废水属于高浓有机废水,污染负荷大,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李玉娇等人的“APMP废水生物降解菌群的构建”,从APMP制浆废水及好氧污泥中筛选菌株,以6株菌为分析因子,以CODCr最大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六因素二水平的部分因子设计(FFD)实验,考察单因素作用及多因素相互作用对废水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W2、W4、W7、S4和S5具有较强的APMP废水降解能力,可用于构建针对APMP废水的优势降解菌群,菌株S4的降解效果最佳,处理后,CODCr值由6960 mg/L降至3351 mg/L,去除率达到51.9%,通过实验数据论述微生物菌群降解APMP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对如何构建针对APMP废水的优势降解菌群有较大参考价值,也为改善APMP制浆废液浓度高、水温高、降低APMP制浆化学预处理废液中难降解有机物及有毒物质含量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赵炳军等人的“双膜法造纸废水处理实例”,从背景意义、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与技术特征、工艺控制参数、运行过程技术操作方法与条件、运行过程实际动态结果数据等方面系统、客观和科学地介绍并分析了以双膜法工艺处理5000 t/d废纸造纸废水的工程实例,所处理的废水为废纸造纸废水,经物化生化处理后的CODCr>150 mg/L的排放水,处理后为CODCr<10 mg/L可用作生产回用水;同时,对各环节的工程技术、处理效果以及经济指标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该双膜法工艺废水处理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造纸废水处理提供了新途径,为行业内外提供了实际、可靠、可借鉴和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工程化实例,推广前景看好。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刘苗等人的“CF型纳米TiO2光催化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采用凝胶溶胶法制备高效的铈氟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有效提高了废水中CODCr去除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Juhani Pylkkanen等人的“新型制浆造纸过程水处理系统——VoxSton”,与现有的水处理系统相比,这种新型系统既节约能耗和占地面积,又节约了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具有实用价值。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自1949年来从年产量几十万t发展到如今产量和消费量超过1亿t,创造了世界造纸工业发展的奇迹,并且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制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大大降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与当期的建设规范、标准和政策有所不一致的情况,如何解决则需要制浆造纸业界的仁人志士参与并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使得新的、大型制浆造纸项目能够在我国得以落地并得到持续发展。戚永宜的“碱回收炉烟气NOx排放面临的问题”,针对黑液碱回收炉烟气中NOx的成因,对国内外部分浆厂碱回收炉的NOx排放量进行剖析,指出现阶段碱回收炉虽然被认为是生物质发电锅炉,但是其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反应锅炉为主,其烟气NOx排放不应按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而应按国家标准中燃煤锅炉(2)的NOx排放宽限执行,以便大型制浆造纸项目能够在我国得以建设并得到持续发展。烟气超低排放是目前环保热点也是难点,碱回收炉的NOx排放更是有其特殊性,该篇文章主题突出,结构层次清晰,数据翔实、全面,分析透彻、有理有据,结论求真务实,指出的问题准确、是行业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提出的建议可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废液循环利用余热发电锅炉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及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这对我国制浆造纸企业碱回收炉烟气NOx排放控制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黑液蒸发器易结垢,从而影响蒸发强度和传热系数,一直以来碱回收过程结垢问题备受关注。王占军等人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防除垢在线清洗系统的研究设计”,通过对水平管降膜蒸发器防除垢在线清洗系统进行研究设计,用PLC控制长管自旋涡流清洗喷嘴对换热管表面的定时清洗,始终保持换热管表面的光洁度,防止换热管表面垢层的形成和堆积;可节能25%以上,减少投资25%以上,并可保持出料浓度的稳定性,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近几年,随着竹浆卫生纸、竹浆溶解浆的生产,竹浆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降低竹浆黑液黏度和硅干扰的问题一直是制浆厂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徐永建等人的“硫酸盐竹浆黑液流变特性及燃烧法除硅的研究”,利用旋转流变仪对硫酸盐法竹浆黑液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制浆黑液剪切-稀化性能,研究表明,竹浆黑液在0.1~100 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近似于非牛顿流体,且随着剪切速率的改变产生剪切-稀化现象;高固形物含量的竹浆黑液在一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符合幂律区特征;在黑液燃烧法除硅过程中,铝盐除硅剂用量2.5%时,黑液沉淀物中硅含量为20.2%,具有较好的除硅效果。研究提出的竹浆黑液除硅技术具有创新性,有现实指导意义。

造纸污泥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对造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乔引庄等人的“造纸污泥做有机肥的尝试”,采用好氧堆肥(生物干化)技术,解决了造纸污泥难以低成本快速脱水的问题,并将造纸污泥与秸秆粉、鸡粪合理搭配制成精制有机肥,该有机肥经田间试验表明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使造纸污泥得到资源化利用,实际应用中可复制性强,对于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罗清等人的“废纸造纸污泥制备泥炭吸附材料及其特性研究”,通过热解法探究了废纸造纸污泥制备泥质吸附材料的工艺条件,并对热解固体产物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废纸造纸污泥经过研磨过筛预处理、氯化锌活化、中低温热解炭化、盐酸洗涤、研磨干燥后可制备出内部孔隙结构发达和比表面积高的优良吸附材料,可以代替商品活性炭在工业废水中应用,有效地利用了废弃物,解决了污泥的处理处置,使造纸污泥资源化的同时“变废为宝”,实现“以废治废”,大大提高了造纸污泥的使用价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温永贤等人的“制浆造纸蒸发温水余热的回收利用”,通过对制浆造纸生产工艺用能的分析,寻找纸厂节能潜力,提出温水余热回收利用,将碱回收蒸发板式冷凝器产生的温水回流到二级泵房清水池,以提高冬季生产用水水温,降低生产能耗,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有实际应用价值,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2.6 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

2016年在《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方面的文章共40篇。其中纸机及其辅助设备11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29篇。

真空系统是纸机重要的辅助系统,主要应用在纸机的网部和压榨部,起到纸幅脱水及转移的作用,安装功率一般在370~6000 kW之间,占纸机电能消耗的15%~18%,是纸机水和电消耗的大户,李振波等人的“造纸机真空系统节能优化的研究”,从真空系统真空度的设定值入手,以珠海某造纸厂为实例,提出了建立真空系统优化模型的方法,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来建立过程数学模型,数据覆盖面广,采用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方法来实现过程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精度高、可靠性好,可以在实际生产中用于优化真空系统的运行,并收到良好的控制效果,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张锋等人的“全自动动态纸张抄片器的设计”,涉及到全自动动态纸张抄片器,能模拟实际生产的工艺条件抄造纸张,为工厂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提供比较实用的工具。

置换蒸煮的温度控制十分重要,为了保证蒸煮的均匀性,要求蒸煮锅内的温差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汤伟等人的“置换蒸煮锅温度测量方法的改进及锅内温差控制”,针对置换蒸煮锅温差难以消除这一难题,在传统蒸煮锅温度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温度测量方法,并将神经网络控制、PID串级控制和解耦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种神经网络PID串级解耦控制系统,解决了蒸煮锅温度控制时滞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等问题,应用Matlab仿真比较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PID串级控制系统,解决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应用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针对企业激烈的竞争、客户要求、材料价格变化,造纸企业需要经常改变浆料的配比,以使产品满足要求、生产流程简单易控制、降低成本,沈文浩等人的“一种综合纸浆性能和浆料成本的浆料配比自动寻优系统”,针对某造纸厂依据经验配比浆料导致纸浆性能误差较大的问题,采集了该厂近3年废纸浆配比数据作为数据库,通过挖掘与机器学习方法为配浆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再根据纸浆性能和浆料价格,通过计算机采用遗传算法得到最佳浆料配比组合,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浆料配比自动寻优方法,并不断将生产中新数据添加到数据库以提高浆料配比的自适应性和准确性,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一种依据浆料配比预测纸浆性能的快速预测工具,系统操作高效,简单,实际应用性高,该论文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可为新闻纸、生活用纸和文化用纸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李茜等人的“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干燥部气罩通风系统送风温度”,建立了纸机干燥部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加以优化,最终得出精确解,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周红等人的“APMP制浆废水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研究”,针对APMP制浆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大时滞和非线性的控制难点,将前馈专家控制器和PID控制器结合起来控制调制池废水pH值,采用曝气流量均衡控制和溶解氧浓度控制组成串级控制方案,根据溶解氧浓度偏差的大小,将专家控制和PID控制进行切换来控制曝气池溶解氧的浓度,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7 专题论坛

2016年《中国造纸》刊登的专题论坛类文章有16篇,文章涉及面很广,尤其增加了一些软课题研究,分别对我国造纸行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我国造纸业国际贸易、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纸科技竞争力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对造纸行业的发展指导性强。

2015年随着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等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我国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话题已提升到国家层面,造纸工业是对国民经济和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原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造纸工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自动化程度取得长足进步,为工业4.0时代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陈晓彬等人的“工业4.0时代下智能造纸工业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结合造纸工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能源密集等产业特点,利用“互联网+”“工业4.0”理念,探讨了“互联网+传统造纸工业”即“智能造纸工业”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系统分析和论述了传统造纸工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应该注意的问题:实现数据采集是构建智能造纸工业前端基础部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使得短期成本会有增加,因此要考虑如何减少成本;智能造纸工业实现,必然会带来管理流程的改变,所以要考虑管理流程梳理和系统实施同步推进;精益生产管理需要监控生产过程并按价值链进行分析优化,数据的有效利用,即数据挖掘至关重要,很多企业的数据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利用起来,或者数据的质量不高,不足以进行系统优化;安全和保密的问题,防止数据被滥用和未经授权的访问。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张智光等人的“中国造纸业国际贸易摩擦的DSIR机理研究”,针对我国造纸企业遭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在更完整的时域和视域下深入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系统化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贸易摩擦的特点提出动因-状态-影响-响应(driver-state-impact-response)DSIR机理模型作为研究框架;按照DSIR模型依次对我国造纸业所涉及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历史事件和当前动向的状态(S)分析、动因(D)分析、未来状态(S)的趋势预测、影响(I)效应分析;在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WTO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的公平竞争秩序,也可以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合法的借口和手段,用来抑制自由贸易的健康发展,针对贸易保护,一方面要积极应诉,据理力争,另一方面也要摸清其发生和发展规律,采取超前的战略性应对措施,建立起政府、行业和企业一体化的国际贸易权益防护体系。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6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发展趋向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在原料结构、产品结构、产业格局、企业规模、环境保护、装备水平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造纸及纸制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从而健康发展是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许华等人的“新常态下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发展特点;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纸业强国作为参照,定量测算2005—2015年代表国际竞争力的3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研究、对比、评价,得出结论,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初步形成竞争优势,但较纸业强国差距尤为明显;分析了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提出在新常态下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发展对策。该文根据我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

周在峰等人的“基于文献计量指标评价全球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依据权威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对全球造纸科技论文进行综合研究,重点论述了我国造纸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进而分析我国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增强,论文数据充实,论证翔实,对我国造纸科技论文写作和创新有指导意义。研究属于软课题,在《中国造纸》这种专业性期刊上也是一种尝试,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2016年夏初,美国废品回收行业协会废纸回收分会对废纸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这是废纸分类标准在过去数十年间的第一次重大修改,为了让中国废纸市场及时了解这一重要信息,美国废品回收行业协会废纸部主管Leonard Zeid先生和美国废品回收行业协会废纸回收分会主席Myles Cohen先生应邀专门在本刊撰文“美国废纸分类标准修订全球废纸交易市场将受影响!”,对废纸分类标准的主要修改内容进行了介绍,新修订内容包括增加58#经过分拣的干净的废报纸(SCN)、56#经过分拣的居民区废纸(SRP)、54#混合废纸(MP),以上修订内容于2016年6月1日生效。此外,6#、7#和8#废报纸,以及1#、2#和3#混合废纸自2017年7月1日起不再使用,允许现有涉及以上类别废纸的交易合同进行相应调整。可为相关造纸企业选择和使用提供依据。

专栏文章“日本纸和纸板的生产、消费及研究开发进展——2015、2016年供需状况和CNF事业进展”,详细介绍了日本2015年纸和纸板的供需情况、2016年纸和纸板内需估算、纳米纤维素产业化现状,并介绍了日本造纸行业支撑机械、材料、化学品制造商。对目前我国大型造纸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8 其他文章

2016年《中国造纸》上发表关于分析检测类文章8篇、专访类文章4篇。这些文章分别对各自类别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陈述。

分析检测类文章涉及纸浆及原料各组分的测定及分析,测定方法和结果对实际生产及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胶黏物在造纸过程中易黏附到烘缸和毛毯等部位,影响成纸质量。传统的测试方法通过检测胶黏物沉积面积和沉积数量评估胶黏物对造纸过程的影响,不能表征胶黏物表面黏性大小,因而不能客观表征胶黏物含量是否会对造纸过程产生危害。裴继诚等人的“模拟胶片剥离法测定废纸浆中胶黏物表面黏性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通过模拟胶片拉开法测试剥离强度表征胶黏物表面黏性大小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不同胶黏物模型物的表面黏性,分析了环境变化对胶黏物表面黏性的影响,以及胶黏物表面黏性对其沉积性能、浆料滤水性能的影响。提出的方法具有实用性,有助于胶黏物的预测和控制。

荆熠等人的“一种快速测试卷烟纸灰分的方法”,针对现行卷烟纸灰分测试方法的测试步骤进行了优化,将卷烟纸制成绝干试样,直接用绝干试样进行灰分测试,省略了水分测试步骤,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优化后的方法减少了中间环节,操作更加简便,可以考虑用优化后的方法测试卷烟纸灰分,对实际应用具有价值。

3 结 语

期刊杂志正加速从传统平面媒体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型,加上现有国家教育科研考核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国造纸》作为我国造纸行业中文学术期刊的核心期刊,在这个时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纸质期刊订阅量下降、稿源严重流失。

为了适应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需要,促进编辑工作现代化,缩短稿件处理周期,《中国造纸》引入期刊采编系统,并于2017年正式启用,《中国造纸》期刊采编系统包含网刊发布系统、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专家在线审稿系统、编辑在线采编系统、在线订阅系统、期刊发行系统等。可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处理来稿的网络化。并可方便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

Published Articles in 2016 of China Pulp & Paper: A Review

MA Xin*CHANG Qing LIU Zhen-hua DONG Feng-xia

(ChinaNationalPulpandPape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 100102)(*E-mail: cpp2108@vip.163.com)

Published articles in 2016 of China Pulp & Paper were classified. Some papers were briefly analyzed and reviewed, and best paper award of 2016 was also introduced.

China Pulp & Paper; classification; best paper award

TS7

A

10.11980/j.issn.0254- 508X.2017.02.013

猜你喜欢
中国造纸制浆纤维
天津市制浆造纸重点实验室
天津造纸(2023年2期)2023-09-25 03:55:16
制浆造纸废水回收处理工艺的研究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18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中国造纸》《中国造纸学报》双双入编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造纸信息(2021年3期)2021-04-19 16:36:27
《中国造纸》2018年度“诚铭化工杯”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即将揭晓
中国造纸(2019年1期)2019-10-21 10:17:54
《中国造纸》2017年发表文章述评
中国造纸(2018年2期)2018-10-21 10:59:08
《中国造纸》征稿启事
中国造纸(2018年2期)2018-10-21 10:59:08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