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认为把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助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农业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朱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26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地方时指出,“目前,我国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所有人要万众一心,要有信心,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努力适应形势变化,怀有平常心态。”同时,习总书记也系统解释了何为“新常态”,其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着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那么随着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展现出多元性、自主性、易变性等特征,存在迷茫和趋利的状态。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根据形势变化,全方位考虑,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在农业高职院校中选择怎样的工作模式,引入怎样的工作理论和视角,成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不断学习研究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助人自助”为工作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专业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以学生为基本服务对象,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涵义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与社会团体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帮助案主解决基本问题,满足案主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性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及技巧应用于学校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的生活。
美国的社会工作起源较早,学校社会工作也有较长的历史。19世纪末,在纽约、哈特弗德和波士顿等地都陆续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学科专业。20世纪初,美国的学校教育面临困难,尤其是各类教育问题滋生,包括大量学生逃课、退学;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甚至还出现一些犯罪现象。美国一些学校开展的“访问教师运动”,被视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1913年,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出现,但目前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才刚刚开始,正属于起步阶段。
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主要的服务对象“问题学生”,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涉及到学业、思想、品行、情绪、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学校现行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是,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来管理,上传下达,路径是从上到下,重心是教育的相关要求,方法是从外向内。这种现行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破坏了学生、学校、家庭的关系。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利用自己专业的工作技巧和理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帮助他们摆脱逆境,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帮助“特殊学生”摆脱困境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成绩相对较低,基础也较为薄弱。学生的问题相对较多,难点多,“特殊学生”多。这里所说的“特殊学生”是指学业困境学生、人际关系困境学生、生活困境学生、心理困境学生、暴力倾向学生、网络成瘾学生、违纪违法学生等。面对这些“特殊学生”,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已经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需要更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1.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理念。基础理论即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础理念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如 “人在情景中” 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着在一定环境下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可能,以及充分接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权利等。学生在学习、心理、行为上的不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密切关系。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其所处环境有关。
2.有关学校教育的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学校组织理论等。
3.有关咨询活动和活动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4.有关学习、认知、社会化、行为沟通的知识或技能。
5.有关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6.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准则。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问题学生”。但随着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其服务对象,学生社会工作更为关注“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特殊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工作路径是自下而上,工作方法是由内而外。
(二)与班级教学互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班级集体教学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相观而善”的班级作风;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的资源。然而班级集体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个别需要,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学校社会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即关注学生在关系、人格、情绪、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又重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完善教育功能,與班级教学形成互补,帮助学生在班级集体教学中获得个别化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获得人生成就。
(三)协调各方教育资源,统一教育方向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环境的影响对学生也非常重要。然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很多阻力,家庭教育不当,社区环境复杂,社会一些不良影响。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调整学生的偏差行为,解决学生在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困扰。学校社会工作不仅仅关注学生本身,更注重应用“人在情境中”理论,将学生置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综合运用“赋权”、“增能”等理论,协调推动各方面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成长,获得幸福感。
三、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学校社会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专业的理论方法,更是具体的技巧、是一门艺术。为了更有效的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需要学生工作者系统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学习专业的技巧方法,并不断加强实践训练。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学校综合性活动与咨询、社区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帮助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建立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 个案工作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开展
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老师需要与学生开展多次个别接触,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活动。在个案工作过程中,老师需要以学生为对象,重点关注“特殊学生”,不给“特殊学生”贴标签,不将“特殊学生”直接定义为差学生。而是将“特殊学生”与其生理、心理等环境结合起来,用“人在情境中”、“抗逆力”等专业理论帮助学生。通过专业的、直接的服务,提升学生的能力。此外,个案工作中,老师不仅仅关注学生本人,还会关注家长和学生的相关联系人,系统的帮助学生。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開展
大学生喜欢同辈交往,钟爱于集体生活,学校也是以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中也有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所以说小组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小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小组的对象、内容,将小组分为新生适应小组、学习小组、户外拓展小组、竞技小组、心灵分享小组等,这些活动适合各种类型的学生参加。同时,学校的老师、家长及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学校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工,在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老师、家长,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三) 学校综合性活动与咨询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开展
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举办一些综合性的活动与咨询。包括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等。内容可以涉及到人际交往、恋爱观、就业、情绪等。通过这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四)社区工作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开展
高校除了内部的教学活动,学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一些学校之间的社区性活动,组织与社区的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国家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到工地。《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高校要多开展 “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三走健身活动。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社区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多推广社区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认识社会,潜移默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事务的认识。
总之,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社会工作为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新型的专业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296.
顾东辉.社会工作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408.
参考文献:
[1]王杨.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及学生工作系统的重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学海.2012(1).
[3]佘双好.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4]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中国高教研究.2007(5).
[5]吴建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10(2).
[6]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江苏高教.2004(6).
[7] 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工作的体系构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
[8]张国磊、李颖、翟广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探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4).
[9]孙海功.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社会工作.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