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江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药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颜江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目的评价中药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方法98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稳斑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两组治疗前头晕目眩、肢体强急、肢体麻木及言语謇涩症状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肢体活动功能评分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药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
中风 肢体功能障碍 中药 内服外敷 刺络拔罐
中风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西医脑血管疾病类似[1]。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疗效大大提升,显著降低该病的死亡率[2]。但目前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于中风后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并不显著。而后期康复手段对于疾病的预后也非常重要[3]。中医对中风后期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外敷、中药洗浴、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4]。笔者所在医院此次则研究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合并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初次发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大面积脑梗死、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危及生命及严重瘫痪卧床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8例中风患者。入选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2.90±5.10)岁;基底节区梗死36例,脑干梗死5例,脑叶区梗死8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55~75岁,平均(63.10±4.90)岁;基底节区梗死38例,脑干区梗死4例,脑叶区梗死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压,调脂稳斑,降颅压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自拟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赤芍药15 g,当归15 g,地龙6 g,黄芪30 g,桃仁10 g,红花10 g。风邪偏甚者加防风10 g,防己10 g,川生姜10 g;脘腹满闷,大便秘结者加厚朴10 g,大黄6 g,枳实9 g;痰邪涌盛者加茯苓10 g,白术10 g,半夏10 g,陈皮10 g,竹茹6 g,胆南星6 g;肝郁气滞者加青皮10 g,天麻15 g。水煎服,每日2次,共14 d。外敷方为5倍口服药剂量,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用水调成糊状,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将调制好的药物涂抹于穴位敷贴上,贴在相应穴位。取穴: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臂臑;下肢取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每次贴敷至少30 min以上,共敷14 d。刺络拔罐:背腧穴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穴部位皮肤,于选穴处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后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出血量控制在20 mL以内,一般留罐10 min。起罐后,用碘伏纱布擦净血迹,每5日1次,15 d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
1.5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采用Brunnstrom制定的偏瘫分级进行评定[5]。痊愈:分级恢复到Ⅳ级及以上。显效:治疗后分级提高至少1个等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提高1个等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中医症状积分评分参考[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6],肢体活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分[7]。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标准[8]。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头晕目眩,肢体强急,肢体麻木及言语謇涩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头晕目眩 肢体强急 肢体麻木 言语謇涩治疗组治疗前(n=49)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6.33±1.07 5.25±1.05 4.53±1.07 3.45±1.05 3.44±1.06*△2.71±1.09*△2.11±1.09*△1.88±1.02*△6.29±1.11 5.27±1.03 4.56±1.04 3.46±1.04(n=49)治疗后5.25±1.05*3.82±1.08*3.62±1.08*2.65±1.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肢体活动功能评分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时间 NIHSS评分 Feg-Meyer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25.95±7.55 28.27±8.43(n=49) 治疗后 11.96±7.54*△58.49±8.41*△对照组 治疗前 26.01±7.59 28.30±8.40(n=49) 治疗后 17.72±7.58*40.58±8.42*
中风包括发作期和后遗症期[9]。中风发作期主要由于肝风内动,湿痰阻络,气机阻络,血行不畅以及阴虚、气虚,经络运行不畅等所致[10]。《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风的常见证型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痹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5型。但在中风后期遗留肢体功能障碍阶段,则主要以气虚血瘀脉阻为主要证型[8],也就是本研究证型。中风类似西医脑血管病,常见的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西医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多采取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降颅压等对症支持疗效,内科治疗对于缓解肢体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后期康复训练则在改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方面发挥积极的效果。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更多,除了康复训练外,还可配合中药口服,中药外敷、针刺、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尤敏研究发现采用在中药内外兼用中对于中风有快速改善症状效果[11];侯光宝则运用针灸改善中风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12]。宋书昌等[13]亦报道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疗效优异。
故笔者针对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证型气虚血瘀证型开展中药内外合用并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5.92%)高于对照组(83.67%),结果与报道接近[14]。且治疗组治疗后头晕目眩、肢体强急、肢体麻木及言语謇涩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改善优于西医疗法,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独特的诊治特点,在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另外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活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与报道亦类似[15],证明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后,对于肢体功能改善有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自拟方内服外敷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1] 黄伟贞.西医脑出血与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690-692.
[2] 张创和,李和.中药治疗中风先兆40例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9(3):29-30.
[3] 龚伟,胡琳丽.针推康复法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111-1113.
[4] 霍华莹.中药足浴促进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7):139-139.
[5] 刘鸣,刘峻峰.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制定方法及应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1-245.
[6] 王新,王拥军,颜振瀛,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3):148.
[7] 何怀,戴桂英,刘传道,等.静态平衡仪及平衡功能量表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及相关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2):134-136.
[8] 梁茂新,高天舒.《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脏腑诸证考察与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30-331,342.
[9] 段本栋.针刺、康复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中风偏瘫9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23-25.
[10]熊瑜,朱其凤,黄鑫,等.缺血性中风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56-58.
[11]尤敏.督脉中药湿热敷对中风病人肢体活动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35):4423-4424.
[12]侯光宝.针灸联合中药治疗中风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5):48-49.
[13]宋书昌,卢智,王利春,等.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1(10):1226-1228.
[14]缪霆.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3):214-215.
[15]黄志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R255.2
B
1004-745X(2017)03-054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3.056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