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疼痛

2017-04-07 17:33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梁庄文学农村

远离着,守望着;亲近着,厌弃着;眷恋着,反思着。

这些并非截然相反的词汇,不能完全概括学者梁鸿对于故乡的感情。在乡村生活了20年之后,通过不断求学,她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到了首都。从师范中专,进入教师进修学院大专班,同时自学本科,大专尚未毕业便拿到本科文凭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此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

如果不是因为《中国在梁庄》,梁鸿的成长经历或许可以写一本励志书。但是,《中国在梁庄》出现了。它以田野调查的形式,打开了认识当下中国独具锐思的理论之窗。它的出现,被作家阎连科认为是“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

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说,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见。

问:写作这部书的冲动最早来自哪里?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驱使你去做一个转型中国的记录者吗?

答:最直接的冲动肯定与我出生于农村有关。我家在农村,每年暑假寒假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故乡,看到它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看到我所熟悉的乡亲们的变化,总有很多感慨。也听家人讲了很多故事,像五奶奶、王家少年的故事,我很想更多地了解,觉得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从言说到行动,需要很大勇气。

另外,这也与自我精神的困顿有关。我一直是个文学青年,热爱文学,热爱生命,觉得文学和现实接得最近。可是当自己真正从中文系博士毕业、从事文学研究之后,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和现实之间没有很大关系,它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生产,整天找资料、读文本、发表论文,完全是学术的自我循环、内循环,更没有找到和现实、时代之间的联系,更不是和生命、和大地有直接联系的生活。这使我精神上比较郁闷,有一种无根的感觉。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我无法容忍自己过着这种虚空的生活。

问:很多知识分子和你有大致相同的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强烈的反思和回归的愿望?

答:应该还是一种爱和责任感吧。我出生于农村,在农村生活了20年,我爱那片大地和那大地上的亲人,也希望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村在当代社会的处境有基本了解。同时,作为所谓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如果不了解乡村的生命和处境,是不合格的。因为在我们的当代生活里,最大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比如城乡冲突、农民工问题等等都是乡村问题。乡村是中国最核心的问题所在。要想了解中国社会,从乡村着手是最基本的任务和工作。

问:你想把活生生的现实直接呈现出来?

答:对。当你用直面现实的方式书写,读者会更有共鸣。

问:这种直接的书写达到理想的状态了吗?

答:没有。我所书写的村庄,还只是表层的疼痛和存在。如果真想了解农村的生存和状态,还需要努力。中国乡村一直以来是被压抑和被遮蔽的存在,乡村的疼痛和存在状态是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疼痛和存在状态,需要很多层面的叙述,需要反复进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共同关注。

问:你认为《中国在梁庄》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我只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受,而不只是抽象的怜悯和同情。如果大家看了《中国在梁庄》之后,有所痛,有所思,心里有了那一片廣阔而复杂的土地,有对那土地上的生命和那土地上文化式微产生某种温柔的痛感,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实现了。

问:创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答: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走进乡村内心。我是2008年暑假回去开始采访的。虽然梁庄是故乡,我每年也都会回去一两次,但是真正想进入乡亲们的内心深处,能够达成真正的、有效的交流,还是非常难的。我经常有失语的现象。譬如对五奶奶的访问,作品里只有一次谈话,实际上我去她家不下十次,也经常在村头相遇,最后才有了这样深层次的谈话。每次想问时,都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衣着光鲜,皮肤白皙,他们会觉得你是客人,跟他们有距离,对你很客气,不跟你说心里话。经过好多次的聊天、吃饭、交往,才慢慢地会谈感情方面的话,他们才会觉得,这是我们村里走出去的闺女,才会愿意跟你交流。这期间我父亲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也是村里的老人,总是设计话头,让我慢慢和村里人深入交流。所以,我们这些从村庄走出去的人,很多时候和村里人还是有隔膜的,很难再和村里人打成一片。必须老老实实坐下来,倾听他们,去跟他们一起生活,才能深入他们的心灵。

问:作为学者,你上网的时间多吗?网络对你影响大吗?

答:我上网的时候不是很多。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也难免会受影响。但上网时间太多,会影响自我思考的时间。写作往往要面对内心,是自我的思索,需要完全沉静和沉淀下来。网络信息太庞杂,影响你思考。这也是我拒绝网络的原因。

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更好地利用网络?

答:网络是当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很便利,也是很好的交流渠道。譬如在网上贴一篇文章,马上就有回应,这对写作者的鼓舞很大。这样非常好,但不能沉迷,因为它非常占时间。我上网主要是收邮件、浏览一下新闻,也会查些资料,因为期刊网、学术网都做得专业全面。《中国在梁庄》出版后,我也会从网上看读者留言,看网民对书的议论,感觉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但是很惭愧,我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博客上贴的文章很少。

(选摘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2月23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梁庄文学农村
直到《梁庄十年》,梁鸿才改变了“姿态”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需要文学
《梁庄十年》:立足大地,见证时代的变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故园归去却无家:评梁鸿的梁庄系列
《历史与我的瞬间》
我与文学三十年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