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审美教学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一、审美分析在初中语文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指人们对客体的感觉与欣赏。审美教育也被人们称为美学教育,审美教育不仅包括了艺术美、教育美还包括了自然美,审美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美学内容进行认识与欣赏。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审美分析就是在语文学科中所贯穿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在以语文教学为出发点中,借助语言媒介以及符合媒介对语文课本上蕴藏的美学内容进行挖掘,从而帮助学生对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审美分析还在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纯真,理想更加崇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美学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的教育,要想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就要在原有教学模式中进行改变与创新,积极融入美学观念,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美学方法。[1]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美学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并在以美学教育为主要目的中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但是,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及搜学中往往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会使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无法发挥,使其处于盲目状态,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审美教育缺乏重视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过于死板,很多教师对素质教育并不重视,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导致学生逐渐陷入“高分低能”的局面之中。[2]初中作為审美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但是,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并不予以重视,往往会认为审美教育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从而无法在课堂中对审美教育进行贯穿于讲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无法体现审美教育,那么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无法将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忽略。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中设置情景教学模式
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高审美教育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中要设置情景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作者在创作文章时所体现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讲解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设置相应的情景,比如,可以在讲解《秋思》一词中进行情景模拟,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背井离乡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对家乡以及家人思念的感觉,然后更好的对文章进行讲解。在课堂中设置情景模式,不仅用时短,并且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真实 的场景,从而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积极挖掘课堂中所蕴藏的审美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并把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进行整理分类,从而为审美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意境美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使其意、象、言进行相互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感,并且使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加深对文章的内容。比如像王维的《出塞》,在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词进行讲解时,可以使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而感受到塞北的美丽与苍茫,从而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也对美学教育进行了接触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想境界的美丽与自然生活的美丽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述自然生活的课文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表达,不仅要表达大自然的美丽,还要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产生赞扬、赞颂之情。因此,老师在备课中要积极挖掘课文中所蕴藏的美学知识,从而使其在课堂中得以表达与讲解。
(三)传授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美学的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学生具备欣赏美的能力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传授鉴赏美的方法,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下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学知识进行评价与分析。首先,老师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审美的想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学知识大多是隐藏在结构与词语之中的,在美学想象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从而加深对语文作品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语文的基础便是语言,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对语言的欣赏,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有对此学会欣赏,才能使美学知识得以体现。
结语:
总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使提高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我国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对审美教育并不重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为学生贯彻美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
[2]李盛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0(09)
[3]张和贵,张克香.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