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2017-04-07 15:28张晨
记者摇篮 2017年3期
关键词:零距离关怀民生

张晨

【摘 要】有着十年历史的葫芦岛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零距离》栏目在发展中融入创新思维,在立足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向时政和公共领域要新闻,拓展民生新闻的广度,并通过加强舆论监督、增设评论亮观点、突出人文关怀、与新媒体融合等方法做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和多维度传播的民生新闻,探索出创新发展的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创新 时政元素 公共新闻 广度 力度 深度 温度 多维度

21世纪初,作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电视民生新闻以它的清新、鲜活让人耳目一新,于是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席卷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举起了“民生新闻”的旗帜,也从而推动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民生新闻在社会责任和收视效益的博弈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在繁荣过后,不得不承认的是,民生新闻从最初的新生事物受人关注,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选题琐碎、内容同质、报道肤浅,这是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在做民生新闻中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在走过10个年头后,葫芦岛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零距离》也身处困境。不过尽管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困难,但不可否认它仍是当前国内媒体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类型,于是如何绝地突围,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说,创新使民生新闻得以诞生,那么同样,也只有创新才能使民生新闻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于是我们《零距离》寻求的实现自我救赎、持续发展的支点便是改革创新,在创新中让民生新闻更有广度、力度、深度和温度,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下面笔者以葫芦岛广播电视台《零距离》栏目在创新发展中的做法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立足民本拓内容,做有广度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出现内容琐碎、报道肤浅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在选题上过于微观,总是停留在对独立的个体事件的报道上,而忽视了公众的普遍性。要想推动民生新闻走上主流化道路,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在选题上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内涵上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作用上由“表达民意”向“引导民心”转变。于是《零距离》在创新发展中首先是站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拓展视野,转身向时政领域和公共领域要新闻,使民生新闻更具有重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

1.融入时政元素,加强舆论引导,让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老百姓只想知道身边的柴米油盐,其实大家对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更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国家的大政方针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于是《零距离》在创新中加大了对时政化新闻的报道力度,增加了对国家及地方党委、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惠民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还百姓对方针政策的知情权,让融入了时政元素的民生新闻在贴近百姓的同时既有高度又有广度。

比如在新闻《让新农合真正惠之于民》中,记者深入走访几位分别患有癌症、心脏病的农民,报道了他们通过参保新农合而缓解经济压力的事,以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来讲述新农合这项惠民政策,既真实生动地宣传了新农合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参保意识。新闻深入浅出地让本来抽象的、条文化的政策,具象生动起来,还突显了舆论的服务性和引导性,增加了新闻的深度。

2.关注公共领域,搭建公众表达平台,使话语权由“个体”向“公众”转变,让“民生新闻”在内涵上向“公共新聞”过渡。现在老百姓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希望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建设和民主决策中来,所以民生新闻仅仅停留在过去“平民视角、个体民意表达、贴近现实琐碎”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零距离》融入“公共意识”,为公众搭建充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建设中来,提升公民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比如在新闻《直击有偿补课 匡正师德师风》的系列报道中,记者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屡禁不止”这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报道,并在节目中搭建公众表达平台,让老百姓对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以及整改措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也通过新闻把民众对“整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传递给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让公众在“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匡正师德师风”这一公共事务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由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治理力度,同时加强学校自习和课内辅导教学。在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过程中,《零距离》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提高了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程度。

二、强化监督促解决,做有力度的民生新闻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主要职能,而民生新闻因其激浊扬清、伸张正义的担当而成为了老百姓的忠实朋友,同时也成为媒体在守望社会中进行舆论监督的主阵地。于是《零距离》就在增强新闻深度上做文章,努力把舆论监督职能落实到位,做有力度的民生新闻。

《零距离》首先明确记者和媒体自身的定位,只做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告知功能和平台作用,绝不越俎代庖;其次对一些批评性报道决不以“本栏目将继续予以关注”做结尾而草草了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继续追踪报道,努力挖掘事件真相,积极协调沟通,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职能,体现媒体的力度。比如在新闻《香房村恶臭扑鼻 多年隐患得治理》中,《零距离》记者深入到绥中县城郊乡香房村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采访,通过深度挖掘,找到了两家排污企业,这时记者并没有在采访中越位处理问题,而是及时把问题反映给了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报道使这一问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责成城郊乡党委政府对污染问题进行了彻底治理。新闻播出一周后,这个困扰当地村民七年之久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在追踪报道中,使媒体的监督职能落实到位,赢得了百姓的信认。

三、增设评论亮观点,做有深度的民生新闻

在“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想做到信息独家或是抢占时效是越来越难了,于是“观点制胜”是电视媒体在应对新媒体冲击中寻找到的一个有力武器,因此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观点”时代,用媒体的智慧和观点引导受众,影响决策,表达思想。

《零距离》将“做强评论,亮出观点,做有态度的媒体”作为提升民生新闻品质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过去短评的基础上增设《观点》评论性子栏目,启用专职新闻评论员,对当前国内外以及本埠热点、焦点新闻进行深度评论,亮出自己的观点,立意清楚,态度鲜明,理性发声,体现出《零距离》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的责任与良知,从而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厚重感,让评论成为民生新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像《莫让农村污染成“乡愁”》《加速城镇化 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等等这样的有关公共话题的评论,在让人们获取信息和观点的同时,也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与深度思考,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四、 突出人文创品牌,做有人情味有温度的民生新闻

以人为本,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这是民生新闻的使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更是民生新闻决胜未来的法宝。于是《零距离》在绝地突围中紧握“人文关怀”这柄利剑,“沉”下身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深情表达对大众人性和命运的真切关怀,以浓厚的人情味树立起《零距离》的“亲民品牌形象”,做有温度的民生新闻。

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新闻作品中,同时也融入到新闻采访中。比如新闻《一个人的考场》,说的是建昌县教育局为了让每一名考生都能在高考中正常发挥,特意为身患重病的考生武周浩设立了一个人的专门考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整条新闻是围绕着教育局工作人员和考生家属展开的采访,自始至终都没有去打扰正在参加高考的武周浩,让人感受到了新闻以外媒体的理解与关怀。《零距离》还从新闻视角上体现人文关怀。近些年来,我们总能看到有关家长带着孩子去扶贫或是看望孤残儿童的新闻,在采访中经常有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看到贫困人群或是孤残儿童的境况后,他们能够更好地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其实此类报道看似是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实则是打着公益的旗号做着残忍的事情,因为这些言行会给被帮扶的对象造成心理创伤。所以在采访中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伪善”行为,《零距离》是坚决杜绝的。

五、融合新媒體拓渠道,做多维度传播的民生新闻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现在的传播方式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时代,作为“内容的生产者”——民生新闻只有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拓展传播渠道,线上线下互动多维度传播营销,借势而为借力前行,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零距离》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搭建微信群和利用互联网发布新闻,不但拓展了传播渠道,扩大了收视群,还加强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同时《零距离》还通过制作主题宣传片,面向大众群体进行线上营销,通过开展送文化下乡、公益募捐、百姓春晚等多种活动面向小众群体进行线下营销,以多维度的传播来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使民生新闻更有广度、力度、深度和温度,实现自我救赎,让自己走得更远,从而成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践行者”,缓解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平衡器”,促进地方电视媒体壮大发展的“助推器”,推动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先行者”。

(作者单位:葫芦岛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12月;[2]张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途径》《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7期;[3]朱皓峰《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倔强生长的二十年》《中国广播影视》2012年 第12下期;[4]《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中华新闻报》2008年8月26日;[5]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12月

猜你喜欢
零距离关怀民生
零距离与远距离
和党旗零距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观察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