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丹
摘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必须通过语感训练来实现。
关键词:语感能力;语文教学;语感分析方法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如果语感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仅能领略语言文字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难得言辞之要领。因此,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语感能力的差异。具体到每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会因人而异),其语感能力自然就有强、弱之别。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是给了学生一对羽翼,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更顺畅。
语感虽然不是教师分析出来的,而是在学生言语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指导,语感灵敏、准确品格的形成建立在平时对语言现象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语法规则),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语言环境,让理论知识潜伏沉淀为头脑中的“格”,使语感黏附更多的理性因素,这对于提高语感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
语感分析方法主要有:
一、将语言放入具体语境中作全面的理解
例如“放羊”,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可以不一样:就其本来的意思讲,是“放牧羊群”;到了木排工人那里,指的却是“放木排”;上面两种语意都无所谓褒贬,但倘若用于学校,则是一个贬义词——“对孩子不负责任,放任不管”,这还了得?
词语如此,句子也一样,而且蕴涵的信息可以有更大的变化。例如:“吃过饭了?”这样一句很平常的话,在不同的场合就可以表达非常不同的意思:1.如果是在家庭内部,它可以和表面意思一致。2.如果是早上碰上熟人,它往往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表示礼貌、友好。3.如果是碰到一个闹别扭的人而你首先说这句话,则可能是表示和解——可以表示道歉,也可以表示你“豁达大度”。
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以两个句子为例:1.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2.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比较这两个句子,从内容上看似乎差不多,可仔细琢磨所传递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却很值得玩味。第一句可以表现一种不服的心态,也可以表现一种得意的心态;第二句则可以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
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引得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把握关键词句分析隐含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要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思想主题,分析艺术手法,讲的内容很多,就是缺少活生生的语言学习。如果换个角度提问:在本文中贾府各色人物活动前修饰性副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哪几个?学生能够容易地找到“方”“忙”“早”这三个副词。再看这三个副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礼数规矩不可错乱时用“方”,如“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上下尊卑等级分明时用“忙”,如“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下人做事不可疏懒用“早”,如“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环迎着”。由这三个虚词,可以充分体会“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了,所以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语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要抓准关键词句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的突破口,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四、利用“空白”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训练
写文章与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作家往往利用语言的“空白”和“不完满”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思想艺术效果。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形狀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得到心理的平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白”,激发学生的语感直觉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超越语言形式的“限制”促成“完形”,这是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训练的很好手段。
五、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词,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在语感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着,是用形象来显现的。语感的联想是瞬间完成的,侧重在语义的领悟,实现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
语感能力因其敏锐的“悟性”,读,则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这就意味着“悟性”中孕育着创造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悟得的东西的多寡、深浅、广窄程度如何,是学生语感能力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体现学生创造力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文学而言,学生对作品中的“未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再生成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他对作品意蕴体验的深刻程度。读书很多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优秀学者或诗人,甚至未见得会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学者或诗人。因为决定个人是否具备学者或诗人素质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悟性”的好坏,真正的学者诗人必须是悟性很好的创造性人才。
语感分析能力要于平淡处见奇特,于自然处见突兀,于简单处见深邃,于合理处见悖谬。这种悟性与创造力,正是有力的双翅,学生只要用“心”去读,特别是挤出一点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名著,和伟大作家交朋友,努力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胸中的万紫千红,必定有助于飞跃人生的万水千山。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