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谚语的运用与社会功能探究

2017-04-06 08:41:08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谚语侗族少数民族

谷 穗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10)



侗族谚语的运用与社会功能探究

谷 穗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10)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名言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学珍宝,它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认知形式。本文对侗族谚语的内涵、类型以及社会功能进行探讨,重点分析了侗族谚语的社会功能,侗族谚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美德、提高素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和熏陶美感、塑造心灵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侗族谚语的社会价值,对提高侗族青少年素质、传承传统美德、增强道德伦理社会效果以及推进侗族地区学校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侗族;谚语;社会内涵;社会功能

引言

少数民族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挖掘少数民族谚语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应用在社会教学中,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青少年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学术界关于少数民族谚语的研究有很多,有学者从少数民族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农谚的科学价值作了简单的分类研究[1]。侗族谚语是侗族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对其生活经验的总结,其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生活常识、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意味深远的人生哲理和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

一、侗族谚语的主要内容

侗族谚语的初始功能,主要是传授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以及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常识,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谚语所涉及的范围也逐步超越了生产劳动等所体现的知识,在道德、交友、亲情、爱情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关于社会历史。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虽然对于侗族历史缺乏相应正规的文献记载,但是有关侗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在其谚语中都有体现,在其中能或大或小的看见侗族古代社会的缩影。例如:“乡有乡规,洞1有洞理”[3]“古树保村寨,老人管地方”[4]反映的是侗族古代社会的社会组织情况。

二是关于民风民俗。侗族有很多淳朴且独特的民风民俗,淳朴的侗族谚语更是将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三年上,五年下”[5]“生女绩麻,生男走寨”[4]

三是关于人生哲理。这类谚语体现了侗族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是侗族人社会子孙的重要载体。例如:“柴不经火烧成不了炭,人不经磨炼成不了材”“人有须,树有根;讲话有理就好听,东西有柄就好拿。”[4]

四是关于文学艺术。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许多谚语都表明了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例如:“饭养身,歌养心”[6]“没有图案不成侗锦,没有韵律不成侗歌。”[4]

五是关于农业时令。侗族是农耕民族,擅长精耕细作,因此关于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等的谚语也非常多。例如:“二月禁青,八月禁黄”(意为二月禁牲畜毁坏刚出土的青苗,八月禁牲畜糟蹋将成熟的黄稻)。

二、侗族谚语的社会功能

每个民族的谚语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提炼出来的精华,在其短小精悍的一词一句中包含着大大的道理,其中蕴含着关于每个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如同真理般存在着,约束和引导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因此侗族谚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美德 提高素质。许多经过时间洗礼而流传至今的侗谚都蕴含着关于这个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它们起着道德标杆的作用,起着约束和支配人们的言行,提高人民的素质,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侗谚的这一德育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珍惜亲情、人际关系、行为处世等方面。

1.珍惜亲情。许多侗族谚语都社会着人们要注重亲情,爱护和保护家人,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首先,侗族谚语反映的大多是在婚姻关系里的主体应该相亲相爱,共同组建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例如:“三十天的路是姑娘的地方,七千里路是丈夫的家乡”[7]。这则侗谚反映古代侗族社会远路开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而是相互联姻,尽管路途遥远,民族同胞之间的情谊也并不会受到阻隔。其次,侗族谚语在邻里关系上也有所反映,强调邻里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一家有难,十家支援。

2.人际关系。很多侗族谚语都教导这人们在行为处世上要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真诚守信,互帮互助,彼此信任;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例如:“多讲一句人不会高,少讲一句人不会矮;强人三分人不会胖,让人三分人不会瘦。”[7]“补路修桥宽三分,拔草死九分”[7](补路修桥是美德,拔草喻不好的事情。)这两则侗谚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依不饶并不会让事件发生质的变化。

3.行为处世。有许多的谚语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处世的道理,教导人们在行为处世上要合乎法则,遵循事理,侗族谚语亦如此。首先,侗族人世代崇尚自然,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吃饭莫忘田,吃鱼莫忘河”[7]“清明种芋,谷雨种姜”[7]“摘禾留草肥田,摘茄留柄肥园”[7],这三则侗谚体现的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敬畏大自然。最后,侗族谚语对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重要意义。在嘈杂纷繁的社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对人、对事、对己都非常重要,部分侗族谚语都能对此作出完美的解答。

(二)启迪心智 传播知识。每个民族的谚语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无数次的检验与证实,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与哲学道理能够起到启迪人们心智、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下文将从培养创新思维,以及传播科学知识两个方面来说明谚语的社会作用。

1.培养创新思维。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与总结,侗族谚语中有许多与农业时令相关的谚语,这些朴素的语言描述往往反映了侗族人民关于自然、关于万物的一些思想,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性和哲理性。首先是关于时令农耕,侗族人民崇敬自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首先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例如:“杜鹃开花才播种,布谷叫时就插秧”“插秧过夏至,禾叶比针细”[7]这几则侗谚都说明了适时耕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不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部分侗族谚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性,例如:“肚里没学问,如同天空没星星”[4]这则侗谚从不同视角体现了看问题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传播科学知识。侗族谚语的另一个智育功能便是传播科学知识,侗族谚语除了被作为道德标杆而存在,往往还作为“真理”而存在,能够传播简单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生活常识,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宇宙万物、天文地理,囊括万物。与正统科学社会不同的是,侗族谚语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运用语言、表情、语气等,将抽象的、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便于人们学习和运用。因此,侗族谚语在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冬至栽竹,立春栽树”[9]这则侗谚都传递了农耕知识,其实用性不容置否。

(三)熏陶美感 塑造心灵。侗族谚语的熏陶美感塑造心灵功能即美育价值,主要是将语言艺术形式和美感融为一体,对人们进行感受美的情怀社会。本文将从侗族谚语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形式美。侗族谚语是侗族人民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形式上具有侗族古歌特有的韵律,说来上口。首先,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来看,侗族谚语的结构形式一般多为对仗句、对偶句,这与中国文化中的语言结构要求相一致,讲究对仗工整,多数是双项句且前后句字数相同。最后,是从文法修辞方面来看,侗族谚语虽然属于口语,口语化程度比较强,但是又和普通意义上的口语不同,除了具有上述的句法整齐、音韵等特点,其文法修辞上的美感也值得推敲一二。中国语言文化讲究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也非常之多,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顶针等等,在侗族谚语中也有体现。例如:“老姜又香又辣”[4]这两则谚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一则比喻不被重视的地方也有好东西。后一则用“老姜”来比喻经验丰富的人。

2.意境美。侗族谚语的语言和意境也颇为精湛,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它虽然是口口相传的非正式言语,却也不乏其美妙之处。侗谚一般很少用较为华丽的辞藻来进行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进行描写,这也与侗族人民古朴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侗族是一个“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大歌已经渗透到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侗族谚语里的许多意境是通过侗族大歌这种意象来营造的。例如:“歌解烦忧笑解愁”“人不唱歌人易老,我常唱歌心欢畅”[5]这两则谚语营造的就是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生活中少不了歌声与欢笑,反映了侗族人民乐观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

三、结语

本文结合具体的侗族谚语分析侗族谚语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总体来说,少数民族谚语作为教学资源来进行开发有一定的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能够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各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对自然、对社会的探索中得到的经验、理论,大量地用谚语这种具有哲理性、文学性,最常见、最方便的民间文学形式,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它既能联系实际脱口说出,又能感于实践经验牢牢记住。各族人民常常通过谚语来总结、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谚语来认识自然,学习和掌握与自然作斗争的科学知识,可以说,谚语实际上成了各族劳动人民记载、传播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的重要工具,成了各族劳动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①第二,各少数民族谚语作为教学资源使用可以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探究性学习”观念。教书育人不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少数民族谚语中有许多科学性、哲理性的元素存在,这与考试、升学可能并不相关,但是学生如果能够对其进行专题性的学习,这对他们大有裨益,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尝试的学习习惯,更能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第三,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少数民族谚语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而产生的,其核心社会功能在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家庭和睦、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同时对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谚语社会价值的开发途径我们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对少数民族谚语进行甄别、如何将谚语融入课堂等一系列问题需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的解决谚语作为社会资源开发的阻碍,更积极地发挥少数民族谚语的社会功能。

【注释】

①侗族世居溪洞,“洞”是古代侗族地方的行政单位。

[1]和晓花.试论少数民族谚语的科学价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36-38.

[2]鲍丽丽.少数民族谚语的民族性及社会功能初探[J].内蒙古艺术,2013(2):61-64.

[3]宋韵声.世界谚语大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08:236.

[4]杨权.侗族民间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06.

[5]杨筑慧.侗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03.

[6]白庚胜,郭辉,塔里.民族谚语一千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06:103.

[7]杨亮才,董森.谚海 第4卷 回、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等51个民族谚语卷[M].兰州: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03.

[8]李耀宗.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03:427.

[9]杨山.有趣的侗族谚语[J].贵州民族宗教,2004,(02):29-31.

[10]鄂嫩吉雅泰,陈铁红.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11.

谷穗(1993-),女,贵州铜仁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谚语侗族少数民族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说说谚语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