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41)
山地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建设
王郸祁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41)
由于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很多大城市道路堵车现象日益严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阻碍。本文以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分析了目前城市堵车的现状,以及堵车造成的困扰;对山地城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的重点;提出建立绿色生态交通规划模式,来改善目前的交通环境,保证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交通规划;绿色生态模式;可持续性
引言
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汽车也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个城市中,2016年全国1/3的城市通勤受拥堵威胁,32个城市高峰拥堵延时指数超1.8,4个城市拥堵延时指数超2.0。堵车时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希望通过对城市交通的分析,进行交通绿色生态的规划,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使得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后,西方国家提出了城市交通建设的人性化目标,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多模式的城市交通体系,减轻机动车交通对城市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也引起国外城市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交通是社会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必须建立的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也注定是整合的、协调的、经济的、高效和安全的。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规划研究已部分地融入了以面向环境为主的“绿色交通”理念[2]。
南京大学张亚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对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定义和概括,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交通规划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一体化交通的生态交通规划原则,构建了生态交通规划的目标体系,对我国城市生态交通规划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张晓春对深圳市绿色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介绍绿色交通理念,并梳理绿色交通实现目标。借鉴国内外经验,归纳总结实现绿色交通的五个方面,并采用目标与问题导向的思路,研究了深圳市绿色交通规划导则体系[3]。车璠对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分析及绿色交通顶层设计。首先分析了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并通过交通运输节能降碳、智能交通应用、新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节能环保监管与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绿色交通顶层设计进行阐述,从而建立多模式平衡的低碳绿色交通体系[4]。
以山地城市重庆为例,重庆市以304万辆的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四。重庆的交通拥堵在全国当然也是名列前茅的。
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重庆市不得不面对和重视交通拥堵这个难题。重庆市近日来遭受严重的雾霾笼罩,气象局发了今年首个霾黄色预警。
汽车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的一种,汽车尾气的排放的增多,空气污染越发严重。堵车现象每天都不能避免,也十分严重,在堵车的时候汽车处于长时间处于怠速的状态,既浪费燃油也会造成很多的尾气排放,以致污染空气。在一个路段长时间积累众多车辆同时排放尾气,这一个路段的尾气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要让城市变得生态健康,可以从交通规划出发,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达到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的效果,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得以挺高。基于生态城市下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山地城市是形成在山地地区、丘陵地区和崎岖的高原地区上的城市。山地城市主要建立在山岭地区,而山岭地形变化很大,地面自然坡度较陡,坡度一般在20°以上,所以它拥有与平原地形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和道路交通环境。
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素有“山城”的美誉。正是因为城区内部地势高低不平,在重庆市的主城区域内几乎没有自行车交通,居民出行以步行、公共汽车、轻轨、小汽车和索道为主,而步行更是占了其中最大的比重。山地城节的特点决定了步行出行在主城区出行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未来机动出行比例有所增加,也不能改变步行出行在短距离出行中的优势。步行作为绿色交通方式,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并能有效分流机动出行。研究山地城市步行交通规划方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交通系统,通过加强和完善步行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保证步行设施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连续性,从而使得鼓励更多市民采用步行出行,引导城市交通向“绿色交通”和“低碳交通”发展。
生态城市交通模式把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的挖掘城市的可利用空间,实现交通无缝隙连接和可持续畅通。半地下式道路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噪音污染、灰尘污染。在半地下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可以是先进的有轨电车,这样可以更大的减少交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节约能源。而对于重庆这种山城的地形,可以将地上和地下很好的结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来实现交通合理规划[5]。生态绿色城市交通模式的确立是迫切和重要的,同时交通模式的建立也需要一定的准则:
(一)应充分考虑城市环境质量要求和目标,使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规模不超过城市交通系统环境容量自我调节限度。由于每个城市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生态城市更应当注重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在合理确定生态城市的交通结构模式时,一定要考虑到城市交通系统的环境容量调节限度。
(二)满足生态交通特性的要求。生态交通具有抗干扰性、动态进化性、真正的以人为本、一体化的交通模式及交通系统的动态整合性,生态城市交通模式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交通的四个特性,把四个交通特性充分融入到整个交通模式中,实现真正的生态交通模式。交通模式的初始要求是要满足交通的基本需求,生态交通模式是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又具有生态特性。
(三)建设生态城市交通模式要本着整体规划思想和分步建设的原则。生态交通系统模式结构具有一体化的特性,同时也是生态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要本着让交通走向整体性和立体化的协调发展道路的原则。规划要达到人、交通、建筑、城市四者的合一交融。
本文引入城市交通现状的,并对城市道路堵车问题的进行研究分,以及堵车造成的困扰,发现城市的交通规划需要改进不合理不完善的规划。对山地城市重庆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及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的要点,认为应该合理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交通的规划,引导城市交通向绿色生态发展。根据城市交通的相关特性,提出建立绿色生态交通规划模式,改善城市目前的交通环境,解决城市交通面临的堵车等相关问题,得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王云玲.生态城市交通模式与规划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5-8.
[2]李泽新.山地城市人性化交通建设目标与措施[J].规划师论坛,2014,30(21):21-22.
[3]车璠.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分析及绿色交通顶层设计[J].2016,7:156-157.
[4]张晓春.绿色交通理念在法定图则中的落实与实践[J].规划师论坛.2010,9(26)16-18.
[5]朱枫,顾永涛.美国南加州地区区域交通规划评价及启示[J].域外规划,2013,10(29)116-117.
王郸祁,女,汉族,重庆。硕士研究生,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