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关注 “每一个”“每一处”“每一回”

2017-04-06 11:01刘芝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有效预习创新方法

摘要:预习时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上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年级学生如何奏响预习前奏曲呢?通过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觉得预习要关注“每一个”,立足“每一处”,坚持“每一回”,如此充分有效的预习,会让学生学得更从容,预习后的课堂更开放更精彩。

关键词:有效预习;个性预习;方法;创新

G633.3

如今的语文课堂崇尚简约、高效,我们常说“向40分钟要效率”,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有在基于课前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课堂才能达到思维活跃、行云流水的境界,否则课堂总是磕磕碰碰、阻碍重重,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充分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无困难?有多大困难?为了摸清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我对本班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班里49名学生,因为已经是高年级学生了,通过前几年的培养,基本已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但发自内心喜欢预习的仅一小半。还有20%的学生干脆不预习或者偷工减料,书本上留下的预习痕迹少之又少。如此预习,引来“后患无穷”,课堂上字音读错比比皆是,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课堂环节进展连连受阻,学生预习敷衍了事的风气愈演愈烈……

预习效率低下,究竟是什么造成的?预习本身没有错,错应该在于教师指导预习的观念、方式、方法的陈腐。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与研究:

一、指导预习方法,关注“每一个”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无论课内课外,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我印发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常规》,让每一个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

附:《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常规》

(一)读。第一遍放声朗读,用笔标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再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设法解决“拦路虎”。

(二)思。第二遍默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哪些内容已经读懂,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读懂。

(三)记。第三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讀。把最使你感动,或最有感触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批注。

(四)查。搜集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有关的资料。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很用心地认真读了三遍,一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于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课文,不能拘泥于三遍的阅读量,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这是我为学生量身定制的“预习官方标配套餐”,面向大众,要求人人完成。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已经基本养成课前按照“官方标配”的要求来预习,原来中下等的学生也能把课文朗读通顺,生字词基本认识,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了。这时候,可以因材施教,适当提高要求,让中上等和优等的学生也“吃得饱”了,于是,我的预习手记“横空出世”了。

很明显,这份预习手记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打☆为必做题,其余为选做题。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要指导他们在搜集处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针对课文质疑问难、写出预习感悟等方面完成预习任务。

在教《钱学森》前,我就鼓励学生预习时多多咬文嚼字。许多同学在读完课文后,都兴致勃勃记录了他们的预习感悟。有的同学把文中“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这句话划了下来,在旁边写上:“钱学森真是回国心切啊!”“现在钱学森的心情我想用归心似箭来形容!”等,有的同学在预习手记上摘抄了钱学森说的两句话,并写上了喜欢的理由;还有的学生则提出疑问:“钱学森到底有多厉害?美国人不让他回国?”于是,他上网去搜集钱学森的资料,知道了钱学森卓越的成就,写下了“我终于知道了钱学森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这样的感悟。学生的预习完成得多漂亮啊!这些不正是我们课堂上原本要传授的吗?

通过这样的个性化的预习,使每一个学生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每一个学生对文本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为课堂教学开启美好的序曲。

二、调整预设教案,立足“每一处”

有效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经过预习活动,学生一头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知识生长点在哪?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对课文有哪些质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预习手记,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对预设的教案作出调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比如在教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一开始把理解目标定位为: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通过引读古人的相关事例,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亲自实践。查阅了学生的预习手记,我发现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可以说,学生的知识储备够充足了,关键是如何调用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诗中阐述的道理产生共鸣。

于是,我把目标调整为: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抓住“无遗力”“要躬行”展开联想,引导运用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亲自实践的典型事例,阐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总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的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调整了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更具挑战性,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上一个个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诸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之类学生如数家珍一般讲出来,教学效果自然更上一个台阶。

(二)教学过程的调整

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教学才会更针对有效。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手记发现很多学生在“质疑”部分写了关于词语意思的疑问:“差人”是指什么人?“押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的“彩头”指什么?……虽然之前估计到学生对白话文与现代文中意思不一样的词会稍微有些不理解,但显然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超出了我的预想。学习是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的每一处都要我们教师慧眼关注。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爱之链》前,我统计、罗列了学生在预习手记中提出的问题,同样也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明显,都指向了这一个问题:这是一条怎样的爱之链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而乔依和老妇人还会去帮助其他人,这样一直延伸出去,无数条爱之链就会织成一张巨大的“爱之网”!调整过后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气氛高涨,讨论汇报热烈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如果没有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学情,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既定教学设计展开教学,那么课堂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习的效率不会很高,而根据预习情况调整原先的教学预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三、持之以恒创新,坚持“每一回”

“再好吃再有营养的东西,天天吃也是要腻的。”预习也是如此。如果每次的预习作业一成不变,很多学生会对预习产生“审美疲劳”,渐渐失去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反馈要不断创新形式,并持之以恒,坚持做到“每一回”都不放松,才能让预习更深入、有效。

(一)信息发散,让学生查阅探究

比如:预习《二泉映月》时,布置学生聆听《二泉映月》及阿炳的其他音乐作品;预习《早》时,布置阅读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和鲁迅的著作;班里掀起了读《史记》和《上下五千年》等书籍的热潮,同学们对开展读书沙龙、举办故事会、排演课本剧更是乐此不疲。从预习作业中走出去,阅读的天地将更广阔,语文的世界将更精彩。

(二)交叉检查,让学生合作竞争

教师可以创设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在比学赶超中享受预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中,我曾让学生以4-5人为一组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布置预习后,总会抽一定的自修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各自的预习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创新。事先制定好一套切實可行的奖励制度,评出两位表现出色的学生,适当加分。这样,建立长效评估机制,使学生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兴趣与动力,全班上下形成一个竞争合作的和谐体系,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搭桥建台,让学生长袖善舞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任一任小老师、扮一扮小记者、当一当小演员、做一做小辩手、让学生试着当一回画家、歌手、故事大王等等。只要是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只要他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展示,我都予以肯定鼓励,让学生对预习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可以说,有效的预习才能铺设精彩的课堂。有效的预习,可谓“青山正补墙头绿”,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培养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在有效预习的道路上,我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金洲.自主学习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04)

[3]衡清婷.预习,让习作惊艳登场, [J]. 小学语文教师,2014,(06):62

作者简介:

刘芝兰(1979年出生),女,江苏江阴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江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有效预习创新方法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