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长学制医学生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的探讨

2017-04-06 15:36张坤丁治国许亚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8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教育

张坤 丁治国 许亚梅

摘要:目的:长学制医学生在博古通今、名师指导的基础教育之上,需深化以“切合临床的沟通能力培养”为代表的医学人文教育,使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进一步提高医学生整体素质,突显长学制的教育优势。探讨系统开展长学制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课程的必要性。方法:以29名长学制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由具有中国医师协会认证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师资”资质的教师对其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结果:授课前学生沟通能力SEGUE评分(54.46±13.73)分,经学习医患沟通课程18个学时后,SEGUE评分提升至(84.03±7.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长学制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亟需加强,通过系统学习医患沟通课程,可提高其职业素养及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文教育;医患沟通技能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教育课题(XJY14009)

R-4;G642

人文素养是培养与评价医生的首要标准。长学制医学生由名家指导,但这些助力只是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人文素养最终决定了医生在医路上能走多远。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核心就是医患沟通能力,长学制修学年限长,学业压力更为突出,在博古通今的基础教育之上,强化以“切合临床的沟通能力培养”为代表的医学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直成熟的品性、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执业生涯都具有深远影响。在目前复杂的执医环境下,医学人文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习的长学制医学生为研究对象。

2.教学内容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针对五项医患沟通基本能力安排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这五种能力分别是;职业化的态度与服务能力、非语言表达与解读能力、主动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谈判与化解冲突的能力。教学内容计划包括:医患沟通基础知识及核心技能(3学时);如何问诊及采集全面信息(3学时);如何讲解病情及诊治方案(3学时);生命伦理学(3学时);医学法律法规(3学时);考核与点评(3学时)。

3.教学方法

授课老师为高级职称医师,并有中国医师协会认证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师资”资质,具备较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及医患沟通技能。综合运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标准化病人、见习实操、实时观摩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讲解中感悟”、在“分析中进步”、在“扮演中自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大量多媒体教学,主要为临床实际案例录像,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分析。为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以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

4.评价方法

标准化病人(由授课老师及助教扮演)模拟实际场景,当场评定考生医患沟通能力。应用SEGUE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先测试其基线水平,课程结束后复测。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双侧统计检验方法,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共纳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习的2011级岐黄国医班学生29人。授课前学生沟通能力SEGUE评分(54.46±13.73)分,經学习医患沟通课程18个学时后,SEGUE评分提升至(84.03±7.27)分,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

三、讨论

顺应社会对高端医学人才的需求,北京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开设八年制“中医学专业卓越中西医结合医师培养计划”和九年制“中医学专业岐黄国医实验班”,其课程体系、考核标准及师资配备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丰富教学内涵实现培养目标是教育研究热点。长学制医学生生源较好,应逐步具备六维医师能力,毕业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工作水平,处理临床问题能从全局出发,具有良好沟通技能,胜任医疗工作,初具大家风范。

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多数医学生只需要接受 5 年的学习就可以从事医疗工作,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医学院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多数倾向于知识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临床实际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育有所忽视。仅凭跟师学习、摸索观摩,缺乏系统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医学生在病史采集、解释问题、病情告知、医学法律、医学伦理等方面欠缺专业知识及技巧,实习初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沟通能力都受到极大挑战,常有负面经历[1],希望在其进入临床实习前开展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医学生应对临床复杂紧张的工作状态[2]。临床带教老师和医务人员也需要通过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加强自身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示范沟通技巧和策略,对医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3]。有研究显示[4],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并未随着临床轮转实习在一年内有显著进步,通过系统专业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可快速、全面提升而受益终生。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在实习阶段都受到很大考验,长学制医学生相对学时较多,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医患沟通课程,以问诊和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为重点,有助于学生在艰辛曲折的行医路上走的更加稳健。

培养沟通能力必须切合临床[5],建立“以医患沟通技能培养为主体、以患者为中心、以参与式学习和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培训课程,学生反馈对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初步掌握了医患沟通的原理和技能,在以后的临床实习中可以不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沙悦,方卫纲,黄晓明,等.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负面经历调查[J].医学与哲学,2011,32(13):41-42,50.

[2]刘明远,杨光远,赵锦程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3):89-90

[3]侯胜田,王海星.我国公立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4,27(9):52-54

[4]许亚梅,王建英,田劭丹,等.关于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780

[5]马瑛,李莉.住院医师医患沟通的问题及对策.医学与哲学,2014,35(9B):91-9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人文教育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近五年医学教育会议主题研究
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