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草根诗人的生活与远方

2017-04-06 03:07
现代苏州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东读诗草根

刘东:草根诗人的生活与远方

“读行者——刘东”是诗人刘东的微博名,“读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这是他的理想状态。

初见刘东,是阳光明媚的早晨,约见于咖啡馆,一眼就能从人群里认出他便是约定的那位诗人,即使他一直强调,自己毫无艺术家外形,但有些气质却深深印刻在他身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气质之外,与刘东交谈下来,会发现其他别无二致,他爱诗,也爱写诗,但不会影响生活与工作,结婚生子,努力赚钱养家,用他的话来说,一个人是否写诗,与工作、生活无关。

忠于自我,真诚地写诗

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刘东,从中学时期开始写诗,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周一首,或者一两个月写一首,并没有固定的创作时间,但也从未停止过。”他说自己写诗不能叫“创作”,应该是“玩”,但同时也不是简单的“玩玩而已”,“说不清道不明,或者这就是我们这类草根诗人的状态吧。”

说得轻描淡写,但无论读诗还是写诗,他都是认真的。写诗之人,必定也爱读诗,从早期涉猎广泛,到如今追求经典,他笑着说这是因为人生阅历的增加。读大学时他就看著名诗人巴勃鲁•聂鲁达的自传,当时惊为天人,原来还有这样的人存在着。聂鲁达一生的经历丰富,人生跌宕起伏,他的诗句却总是在歌颂劳动者,因为其诗歌并不晦涩,简单易懂,他的诗歌也影响了身边很多人。

去年刘东看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的自传,“很有意思,他的人生经历不乏精彩,而他的作品也有很多关于自我的,亦或是用主观的所思所想去写客观事物,所以在我看来,写诗更多地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刘东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是否丰富,内心是否波澜壮阔,从诗歌中一定能看得出来,

“相比起华丽的辞藻,我更爱有血有肉、带着温度的诗句。诗人写诗要走心,诗歌要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所以刘东不喜欢传统命题式的写诗,而是喜欢西方现代诗的写法,这也就能解释,他的阅读为何钟情西方诗人的作品。

如果一首诗,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便是带着诗人的呼吸。然而他们的灵感与素材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在某种特定的心境下,跟某个对象接触下来,有共鸣有感触,将这种心情转化为文字。去年刘东写了一首诗《亲爱的横滨玛丽桑》,因为有感于一部描写日本妓女玛丽的纪录片,她站街六十年,人传她在等待一个回国的美国嫖客。

“一百个妓女中总有一个是女人中最高贵的/这比例,据我所知,高于整个人类/让我借你脂残粉污的容颜一用/上苍以它为底,画废了一幅上等的丹青/你为旧时守魂,他们却说你等一个永不归返的嫖客……让我借你无以为家的幽魂一用/在地铁、街角、餐厅,处处留下世人晦气而畏惧的魅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玛丽的心酸,让读者为之动容。

生活和远方,两者皆得

“诗与远方”的讨论已经让人生厌,难道远方与生活一定要是对立的吗?至少在刘东这里,它们并不矛盾。“工作、写诗、旅行……它们都在我的生活之中。”事实上,如今正是最好的时代,跨越所有界限,一夜之间世界大同,每个人都有了发声机会,诗人只是一个人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你还可以是咖啡师、IT职员,比起条条框框,诗歌应该更注重寄予精神层面。

刘东还做着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去一个地方旅行,都会在当地“摆摊”卖诗,翻看他的朋友圈,最近一次是在悉尼街头。“最早是在苏州,平江路、山塘街都去过”,这一点是在采访刘东之前我便知晓的。某天有位网友发微博说在平江路有件稀罕事:一名男子穿着儒雅,谈吐不凡,留着艺术家范儿的发型,眉宇间隐现笑容,身边摆放着待售的诗歌、手记以及一块“街头有诗”的招牌。“‘有才,任性!”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而这件事的主角便是刘东。

谈起这件事,刘东说他曾有一个梦想就是靠卖诗攒钱开一间咖啡店,让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个交流的阵地。“诗人要获得名利很难很难,成千上万的人中,有一个人读诗,就不错了。”现实生活的压力,也让当时身心俱疲的刘东差点和诗歌分开,但席慕蓉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很多人为了讨生活放下画笔,觉得生活足够好了,再重拿画笔。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放下了画笔,就没有再拿起来。”于是,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因为他知道,一旦停下前进的脚步,可能很难再次起航。

所以写诗这件事,刘东一直在坚持,如今他会把自己写的诗发表在一个名为“片刻”的APP上,我去看过,每篇的点击率至少是三位数,这个数字并不孤单了。对于真正热爱诗歌的诗人来说,写诗是对心灵的寄托,为无处安放的情绪,找到一种宣泄的形式。

猜你喜欢
刘东读诗草根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草根
领个女人回家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冷湖
养小鸟
水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