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走近真实

2017-04-06 14:28陈薇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顶点直觉小棒

陈薇芳

教师要努力走近真实的课堂,这里的真实是指除了反对虚假的热闹外,更提倡教师深入认识教材和学生,将真正鲜活的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历程如实地呈现在课堂上。下面,笔者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关注学生,走进真实的思考。

一、关注学生情绪,真实设计教学过程

在试教过程中,笔者拿出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向学生介绍道:“长方体有六个平面,你能摸摸手中长方体的面吗?每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请你摸摸手中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于一点,叫长方体的顶点,你也摸一摸手中长方体的顶点吧!”这个环节本是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讲解完这三个概念后,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丝波澜,从学生的眼中看不到一点热切的光芒。

如何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产生学习兴趣,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呢?笔者改进了教学过程。

笔者先拿出一颗土豆,问学生:“这是长方体吗?”

学生1回答:“它不是长方体。”

接着,笔者说道:“可是老师要用它给你们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会怎么做呢?”

笔者先在土豆上切了一刀,然后向学生介绍这是“面”。

然后,笔者又切了一刀,学生2说:“有两个面。”

笔者说:“这两个面交在一起,就出现了一条……?”

学生3回答:“线。”

笔者说:“这样两个面相交的线在长方体中叫作它的棱。想一想,老师从这个地方再切一刀,会出现什么呢?

学生4回答:“三个面,三条棱。”

笔者说:“对,这三条棱相交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顶点。猜一猜,这样切下去,还要切几刀就能出现一个长方体呢?”

在这个真实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成功完成了概念教学,还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看到学生投入的神情,激动地举手,迫不及待地发言,笔者也颇有成就感。

二、关注学生的表现,真实调整教学进程

为了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笔者在试教中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颜色的小棒,每种小棒四根,长度相等,还有八个带孔的小球,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目的是研究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因为每种小棒的颜色不同,所以当笔者问学生:“这十二条棱长度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的角度立刻就落到小棒的顏色上了:颜色相同的棱,长度相等。这个回答从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却没有抓住“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这个本质特点。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抓住长方体棱长的本质特点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思考的角度从颜色转移到位置上呢?经过仔细思考,笔者发现学具设计的出发点存在偏差,为了让学生方便、快捷地制作长方体框架,所以笔者给小棒分类,添上了颜色,却没有考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并由此产生了偏差,从而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教具进行了适当地调整,把所有拼接的小棒全部改成白色。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棱长的特点时,很快就找到了长方形“相对的边,长度相等”这个性质,避免了思维的迂回。关注学生的表现,调整后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的演员,更是学习的实践者。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真实培养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思想,在设计练习时,笔者仔细研究了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发现这堂课的练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1.如图1所示,用铁丝焊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争先抢答,得到的结论虽然逻辑思维不够清晰,但这种直觉的判断正是学生生活经验及直觉思维的反映,学生思维的跳跃压缩了分析的过程,使他们能迅速而准确地解题。这样的练习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从而强化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

猜你喜欢
顶点直觉小棒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你的直觉靠谱么?
巧移小棒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图形的认识”复习专题
删繁就简三秋树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数学问答
一个人在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