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学斌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80—01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师的认识之源、发展之源。当下新的教育理论的不断出现,有时会让教师目不暇接,难以统整,甚至望而却步。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究是非常好的中介与平台。它可以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让老师们感到安全,愿意敞开心扉、公开自我的研究氛围,它应该被每一位老师所接受,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磨砺教学技艺的“磨刀石”。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究
对一节课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解剖,它往往需要“课堂观察”,要求指导者从日常课堂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观察青年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从而更直接、客观地观察、描述教学行为,并以其自身的理论与方法素养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即上课前执教教师进行简单的说课,特别说明自己预设教案中的亮点和自己觉得不大容易把握的环节和问题。指导教师根据执教教师的说课,或者自己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自己的课堂观察点。上课时,指导教师对自己关注的某一点进行详细记录,如,有的教师关注课堂提问有效性、有的教师关注教师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影响,有的教师关注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有的则关注教师板书等。最后是评课环节,指导教师要对自己的记录进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这样的研究方式,激发了每位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改过去听课“无精打采”、评课“权威一言堂”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改进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真正為自己的教学服务。
二、以“磨课”为策略的课例研究
1. 一人同课多轮。顾名思义,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其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显著。
2. 多人同课循环。多人同课是指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第一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位教师针对第二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进而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 同课异构。同一个课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三、着眼于滚动改进的课例研究
1. 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须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2. 邀请式观课。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如果说,互助式观课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为了从理论并从多角度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
3. 反思式观课。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实行的,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不加修饰和打扮,即“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思式观课使教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促使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