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宝
摘 要: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师德建设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一部分教师出现师德缺失的现象,亟待解决。在学习、研究、借鉴国内有关论著的基础之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教师师德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学校对教师师德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67-02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入期、问题矛盾的消化期。由于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有些教师的思想出现了问题,信念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形象不佳、功利倾向突显,思想素质不高、价值观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合作精神欠缺,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对于当前农村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思想腐化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一部分老教师定完职称后脱离教育第一线,吃空饷不干活、干闲活;一部分教师只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对待工作无所谓;一部分资格老、等级高的教师,一本教案走天下,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注重对新知识的获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于新生网络化教学利用率低下,还处在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思想误区;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改革抵触心理严重,针对上级检查应付了事,缺乏奋进精神,避重就轻,贪图个人享乐。
2.考核制度不完善,爱岗敬业精神缺乏
相比县市教师,农村教师生活条件艰苦,收入低、待遇低、定级难,为了能使自己被评为优秀定级,教师之间私下搞帮派,搞小团体,互相约定给谁投票不给谁投票,而根本不管对方是否优秀。这种拉帮结派、依据个人关系远近的投票实际上背离了师德的底线。有个别教师为了得到校级优秀或区级市级优秀称号,巴结上级,请客送礼,求人说情。这些使努力工作在岗位一线的教师看不到希望,严重挫伤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农村有一部分教师是两地分居,分居时间长,对于家庭照顾不够;还有,近几年响应国家政策招收了大量的特岗教师。以上这些教师自身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不能安心工作。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自己本职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够,对教学、教研、班级管理等工作敷衍了事,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在调转工作上,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使学生择校问题持续升温。
3.民众误解严重,社会地位低
个别教师过节收礼、课后补习、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造成社会对教师误解极深,很难扭转。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是,学生在学校学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品质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学生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极其溺爱,所以管理难度大,教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对老师冷嘲热讽、无理上访,也潜移默化地导致学生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而现在上级部门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平息、安抚、批评教师,对一些无理上访没有相应的惩罚。这也是造成教师不能管、不敢管,放纵学生,工作怠惰的一大原因。
以上的师德问题,需要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加强农村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社会环境、优化校园环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搞好师德建设的基础。
二、解决的对策
1.提升教师思想素质
首先,通过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加強教师师德的理论修养和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其次,以爱岗敬业作为师德规范的原则。要求农村教师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教育相关部门应分批次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进优秀的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教师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争取使每一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为核心,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中国梦实现的担当精神,培育教师的奉献精神。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绩效工资
农村教师收入状况一直未得到大的改善,而同样身为教师,大城市教师的工资津贴较高,职称定级较容易。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补贴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但对于改变教师逆流回城的现象效果不明显。虽说党和政府为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教师工资连年增长,然而农村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各类津贴补助应多向农村倾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也避免大量学生流入县市,减轻县市学校负担和农民负担。
教师绩效对教师在学校活动期间全方位的考量。在绩效工资制度下,将教师的薪酬与日常表现、学生成绩、等工作业绩牢牢捆绑,对教师的工作情况作全面、细致的考量,不同的薪酬等级根据不同的绩效明确划分出来,根据分配等次拉开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实现差距收入,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作用。然而,好的制度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实施手段,因此,公正公平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时必须要做到做实。教师的绩效工资是与教师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挂钩的工资,应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打破以前的“大锅饭工资”方式,是一种相对规范和公平的方式,激励着每一个教师去努力工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能更好地改变教育的颓势。
3.改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受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学校教师出现了理想价值观念转变,金钱物欲上升,理想情操的失落和道德水准的下降等师德滑坡现象。由于个别教师的的个人行为,造成了群众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否定。
一是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网站、媒体,大力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教育正能量。各学校应树立教师当中的模范、典型,既让其他教师学习,也让民众充分了解。要多开展学校和家长的直接互动,加强校园管理,加强班级管理,转变每一个教师的精神风貌,首先从态度上做转变,从工作上抓实效,从学生的自我能力上看效果,从学生学习成绩上看汇报,逐步转变社会对教育的态度,让每一位家长真正尊重教育、理解教师。努力打造一个学校风清气正、教师轻松愉悦,社会满意的教育强校。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法律的高度确定教师主体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保护和规范。对于无理取闹、无理上访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不偏袒也不姑息每一个人,公平公正地处理矛盾,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热情,为师德师风建设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规范教师义务方面,应把责任、义务与权益相结合,制定出具体约束性规定和惩罚性规定,以便增加师德建设的可操作性。
4.优化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直接影响。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支撑一个企业发展下去的必需品。同样,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教师将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并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一定是给人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态度,使每一位教师爱上教书,以校为家,全心全意奉献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对常年生活、工作在校园中的教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会使教师产生“校荣我荣”的自豪感,从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力争又快又好地培养人才。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培养教师健康人格的沃土,它会引导教师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人文关怀以其内在的深邃性、丰富性陶冶着教师的心灵和情感,使教师超越世俗功利的需求,提升其内在的生命价值。对于人文关怀学校领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关心、理解、体贴教师,观察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把解决教师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值得尊敬的教师,以身作则、以校为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教師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创造一个温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安心于农村教育事业。
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系到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尽快拿出措施解决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现状,完善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对于师德的建设我们就要不断总结、交流师德建设的新经验,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岳颖.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管理[J].人力资源,2009,(9):61.
[2] 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31-35.
[3] 张晓霞.和谐社会与教师道德建设[J].高教研究,2006,(l):4-5.
[4] 张运霞.如何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3,(3):102-103.
[5] 朱友岗.德建设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9,(1):28-30.
[6] 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3.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