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邦+王飞
荨麻疹,俗称“风团”或“风疹块”,这个病名源自18世纪,用来描述接触荨麻后皮肤出现烧灼感和肿胀的情况。大约1/5的中国人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次荨麻疹,由此可见,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
● 常见症状
风团是荨麻疹的特征性表现,单个风团常常持续不超过24小时,绝大部分1~2小时内可以迅速消退,消退后即可见到正常皮肤,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与风团产生的机制有关,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可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漏进皮肤或黏膜引起短暂肿胀,并形成粉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整个疾病过程中风团此起彼伏,给人造成一种“游走”的感觉。
荨麻疹瘙痒剧烈,部分患者会合并眼睑和唇部的血管性水肿。需要密切关注荨麻疹患者的血压和呼吸,因为患者喉头出现血管性水肿,会引起窒息,严重的荨麻疹也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如果患者出现胸闷不适、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威胁生命。
● 诱因
荨麻疹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所有的荨麻疹一开始都是急性的,但部分患者病程超过6周,称之为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确切的病因,慢性荨麻疹则相对困难。食物是最常见的病因,大多都是我们常说的“发物”,包括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动物蛋白,水果和植物中的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番茄等是常见病因,腐败的食物和防腐剂、水杨酸、柠檬酸、安息香酸衍化物等食品添加剂也可引起蕁麻疹。许多药物容易引起本病,如青霉素、磺胺、抗破伤风免疫血清、各种疫苗以及阿司匹林、吗啡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因治疗的需要在身体内植入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这些外来的异物也可作为过敏原引起荨麻疹。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孢子、灰尘、甲醛、除虫菊等吸入物均可引发本病,并且这类患者常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各种急慢性感染因素也可引起荨麻疹,如胆囊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以及一些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胃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另外,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也是荨麻疹的重要病因,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类型。搔抓处和其他受摩擦的部位出现线状的风团,该病可持续5~7年,有逐步缓解的趋势。7%~9%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有荨麻疹,另外,淋巴瘤、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高脂血症、肝病、胃溃疡、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也会引起荨麻疹。精神紧张、感情冲动等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也可诱发本病,部分绝经期、月经期、妊娠期妇女都可出现慢性荨麻疹。
● 常规治疗
荨麻疹容易诊断,通常不需要做太多的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变应原筛查和食物日记可以帮助患者寻找过敏原。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但仅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是荨麻疹治疗的首选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也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慢性荨麻疹治疗需要较长疗程,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3~6个月,或更长时间。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可更换品种或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也可睡前联合服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上述治疗无效的情况,还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球蛋白等。
荨麻疹虽是常见的皮肤过敏,但瘙痒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也会威胁患者的生命,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重视,以便取得痊愈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