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青海省共和县石乃亥乡兽医站 813099)
绵羊痘病的预防及诊治
李海琴 (青海省共和县石乃亥乡兽医站 813099)
2014年2月,青海省共和县石乃亥乡,绵羊发生以皮肤上出现痘疹为主征的疾病。到2014年3月10日为止,先后发病124只,共死亡24只,致死率达19.04%,其中成年绵羊死亡8只,致死率6.45%,羔羊死亡16只,致死率为12.9%。由于果断采取了绵羊痘病的防治措施,将疫情扑灭。
绵羊痘病是一种常见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只发生于绵羊,多于气候突变的季节发病,其特征是在患病羊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脓疱。绵羊痘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该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物较敏感,耐干燥,可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3~6个月。
该病主要流行于春季,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敏感,病死率高。据调查,引入病羊是该起绵羊痘病暴发的直接原因。该村一户牧民从外地购入带病羊,该带病羊与健康羊在同一草场、同一水源放牧饮水,散布病毒,使健康羊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感染该病。
病羊精神不振,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42℃,呼吸和脉搏增数。结膜发炎、充血,眼睑肿胀,有分泌物。流鼻液,后变为脓性分泌物。呼吸迫促,食欲不振(或不食),精神委顿,出现症状后1~4d发痘,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开始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扩大成隆起的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疱,其内含有淋巴液样或脓性内容物,若无继发感染,水疱可于数日内干燥成棕色痂块,痂块脱落后形成红斑。
剖检可见:在胃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糜烂斑或溃疡灶。咽部和支气管黏膜有痘疹。肺部可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肺的边缘有绿豆大的痘疹,呼吸道充满黏液,口腔黏膜、牙龈、舌头有大小不等的坚实结节。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诊断。诊断该病时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疮性皮炎、羊螨病进行鉴别诊断。发生羊传染性脓疮性皮炎时,病羊的体温正常,病症仅限于口鼻部;发生羊螨病时,病羊皮肤表面有螨虫和麦麸样痂皮。
一旦暴发羊痘病,应立即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封锁疫区,严格消毒。对尚未发病的羊群要进行紧急免疫。该次疫情中,全村养殖户按疫苗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为15420只羊注射了羊痘疫苗。
用0.1%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洗涤痘区,再涂以碘甘油或1%紫药水、红霉素软膏以促进局部皮肤的愈合。皮肤病变部位涂擦5%的碘酊。为了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发病羊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病毒唑、鱼腥草及地塞米松和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病情较重者可用洁霉素、卡那霉素等进行治疗。体温升高的病羊可用柴胡注射液、安乃近、安痛定等药物进行治疗。
8.1 日常的预防工作 平时定期清理羊圈内的粪便和其他异物,保持圈舍内清洁、干燥,做好对栏舍的消毒工作。做好疾病的检测工作,避免从疫区购入羊只、饲料和用具等。若必须购入羊只,则要对购进羊只进行隔离观察,15~30d后,确认无病方可合群饲养。做好绵羊痘的预防接种,用绵羊痘疫苗于春、秋两季为种羊各接种1次,通常4~6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羔羊在断奶后也要及时接种疫苗。冬、春季节适当补饲精料,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8.2 暴发绵羊痘病时的防治工作 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羊,并为同群健康羊紧急接种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无论羊只大小,一律股内侧皮内注射0.5ml/只。同时,加强环境消毒,深埋或烧毁病死羊尸体,并彻底消毒圈舍。消毒剂可选用3%石炭酸、2%福尔马林、2%火碱溶液、30%热草木灰水或20%石灰乳等。
(1)绵羊痘病的流行,给麻痹大意,不相信科学的牧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是一次严重的教训。同时也看出了基层兽医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希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2)绵羊痘病具有比较特征的症状。根据未注射过疫苗,皮肤上出现典型的痘疹,呈地方性流行,不难做出诊断。由于在流行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急性传染病的防制措施,防止了疫情的扩大,在较短时间内扑灭了疫情。(3)据“青海畜禽疫病志”记载,绵羊痘病在青海的平均致死率为7.24%,本次流行中成年绵羊的致死率为6.45%,与记载较低,但在羔羊中的致死率高达12.9%,于历史上的记载较高,这可能与本次疫病在冬春季气候寒冷时流行有关。冬春季不仅气候寒冷,而且因缺草使羔羊体弱,抵抗力下降,病情加重,死亡数增加。
S858.26
B
1007-1733(2017)08-0034-01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