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技巧培养学生创造力

2017-04-05 13:51周仁旭周素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造力培养

周仁旭 周素兰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应当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素材,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123-01

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创造力体现在利用杂交育种的原理,借助“三系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遗传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创造力体现在利用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凭借自身惊人的收集资料能力和完善的交流讨论能力,构建出正确的DNA结构模型。生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素材,教师应进行充分挖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教师可通过以下三点技巧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捕捉灵感。记录“热线”

灵感具有突发性,即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热线”是指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当灵感与“热线”构成一个统一体,就是宝贵的创新资源,是学生创造力的具体体现。

例如,我在讲授“细胞分化的原因”时,很自然地告诉学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特定的发育阶段开启特定的基因,由特定的基因施展影响,并关掉不相关的基因。诚然,细胞分化过程也受它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正是因为不同基因的顺序开启和关闭,才使个体发育按程序进行,最后得到完美无缺的生物整体。”突然有学生发问:“人类能否关闭掉所有与衰老有关的基因,使自己长时间处于青年期,尽情享受青春之美?”这是我教学预设没有考虑到的。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大声地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最现实、最敏感,也最有价值。我们大家共同来思考一下这个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话题。”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现在人们已经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促进生物体的有利基因表达,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为人类自身造福了。2006年,两位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对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机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他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体内存在RNA干扰机制。至于什么是RNA干扰机制,其原理如何,就作为我们今天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积极找寻答案。”当新灵感在学生头脑中闪现的时候,我们应及时把它们捕捉并保存下来,这样学生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才能逐渐培养出来。

二、创造自由空间。提供创造力生长土壤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自由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质,尽最大努力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

下面是我教学《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的课堂实录:

有个学生把细胞周期画成了扇形图(图1),问其原因,他说:“扇形图法能表示细胞周期周而复始的特征,它是圆中有扇。”我说:“很好。”一个学生不同意,说:“直线图法还好些。AB+BC或DE+EF为一个细胞周期(图2),这种表示法简明。”我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又有一个学生说:“曲线图法更好。如图3,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曲线图法能反映出DNA分子复制过程和DNA含量变化规律。”我对他的说法大加赞赏。最后一位学生说:“以上3种方法均为常规表示法。柱状图法更全面、更科学,上海市的生物高考试题就用柱状图(图4)。其优点是能够全面反映各期经历时间的长短与细胞数目的关系。图中B组DNA含量在2C到4C之间,说明细胞正处于DNA复制时期;C组细胞中DNA含量已经加倍,说明细胞处在分裂期。其中A为DNA合成前期(G1期);B为DNA合成期(S期);C为DNA合成后期(G2期)及分裂期(M期)。此图显示细胞周期的G1期经历的时间最长,分裂期经歷的时间相对很短,所以,在—个视野中,经历时间的长短与细胞数目成正比。”

上述想法都是现实的、正确的和美丽的,都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奇思妙想的结果,都体现了学生创造力的进发。

三、积极积累知识。善于融通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成为学生们共同的追求。而只有让学生将知识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才能迸发出创造力的火花。

例如,按常规方法撕取的洋葱表皮会卷在一起呈小筒状,在水滴中展平是很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洋葱表皮卷起的原因是什么?能否不按常规方法撕取表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融通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找出新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仅要有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对这项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并自觉地付诸实践,使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出丰硕之果,为适应创新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