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人性异化下的现实主义闹剧

2017-04-05 12:44程淼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驴得水禽兽

程淼

【摘 要】电影《驴得水》是一部讽刺人性与反思教育制度的现实主义荒诞喜剧。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构筑起历史架空式寓言,将现实镜像下的人性层层解构。在一幕幕矛盾冲突中,知识分子身上的理想主义信仰与卑琐自私的灵魂被细细缝合,多个复杂生动并且带着你我影子的人物形象就这样被完美地塑造出来。

【关键词】《驴得水》;人性异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58-01

一、现實威逼下的人性异化

《驴得水》讲述的是,1942年,位于极度缺水地区的一所乡村学校,养了一头名叫“得水”的驴来运水。贫瘠的小山村、简陋的办学条件以及微薄的工资,让这所学校难以承受养驴的费用,于是校长向教育部谎报了一名叫“吕得水”的老师,并用“吕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和贴补日常开支。没想到的是,教育部特派员对户籍档案空缺的“吕老师”进行突击检查,美国慈善家也来看望自己资助的农村教育家“吕得水”。无可奈何之下,大家只好数次让小铜匠假冒“吕老师”,阴差阳错之间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也陆续上演。

套用小说《双城记》的开篇之语,这是一群好人又是一群坏人;这是一群善良的人又是一群罪恶的人;这是一群无私的人又是一群自私的人;这是一群受人唾弃的人又是一群让人同情的人。乡村小学中的校长和教师就是这样一群人。

校长和裴魁山、周铁男、张一曼三位教师为了教育事业扎根贫苦乡村,创办乡村小学。但是,在“吕得水”老师引发的风波中,往日的信仰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赤裸裸的人性在眼前利益的引诱和残酷现实的威逼下暴露无疑,人的异化之路由此铺陈开来。

看似忠厚的校长,在危机关头存侥幸心理,不愿意承认错误,撒百谎以圆一谎,带领大家一路错到底;裴魁山在同张一曼的情感纠葛,以及被金钱利益刺激的双重挤压下,人格变形;张一曼为了帮大家掩盖现实,用自己的肉体“睡”服小铜匠假扮“吕老师”;原本带着知识分子硬气的周铁男,在枪弹交错的生死一线间屈服叩首,为保全性命沦为特派员的走狗;利益熏心的特派员层层盘剥,不在乎“吕老师”是否真实存在,一心只想要通过“吕老师”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小铜匠原本是一个心思特别单纯的人,最后就像奴隶翻身做主人一般,疯狂地报复张一曼,辱骂、批斗、扇耳光、剪头发,直到把张一曼逼疯,他成为了仇恨与权利欲望裹挟下的恶魔。

片中特派员曾说过,之所以“吕老师”被选为乡村教育家,是因为这所乡村小学中除了“吕老师”以外,其他所有老师都存在着难以抹去的“污点”。在这样一场荒诞闹剧之下,那些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到底是不如“驴得水”这样的“禽兽”的,黑驴最终成为了众人的腹中之餐,也预示着所有看似美好、梦幻的事物已惨遭破坏。

二、荒诞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

《驴得水》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让人记忆犹新,“我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哦”。影片前一部分轻松诙谐、笑料不断,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外面包裹着的光彩夺目的糖纸被层层剥开,让人嗅到原先华丽包装遮盖下腐烂变质的酸臭味道。平静安乐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人的极端异化,道德的分崩离析,爱情与友情的支离破碎……只留下被撕扯得血淋淋、赤裸裸的人性。就像导演所说:“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这便是贯穿《驴得水》这部荒诞喜剧的精神内核。

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如果喜剧所带给我们的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消遣,那么在笑声之后还有什么能被留下?乱哄哄的热闹过后,我们只能坠入无意义的虚空。悲剧拥有净化心灵的力量,在笑中带泪的歌唱背后,是对于现实状况余音未绝的沉痛反思。

三、镜像化反观现实

由拉康的镜像理论可知,电影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同样也是我们反观与透视现实的一扇窗户。《驴得水》的故事背景虽然被设定在1942年,但是它却不是对民国时期历史的复原,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批判视角鞭挞社会真实,以戏谑的黑色幽默风格讽刺普遍存在的现实恶相。我们相信,如“驴得水”一般荒诞的故事还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上演着,也许只是变换了不同的形式;片中的校长、裴魁山、周铁男、张一曼、特派员、小铜匠等角色也只是现实人物的缩影,这样的一些人还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我们自己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员。

“过去如果就这么过去,未来只会更糟。”反思现状是为了冲破腐朽,揭露人性是为了进行新一轮的精神革命。

亲爱的朋友,愿你所处的世界比原来的更好。

作者简介:

程 淼(1994-),女,四川西昌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6级新闻与转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和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驴得水禽兽
“禽兽”的诞生
“禽兽”也懂得做买卖
向《驴得水》的主创致敬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