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田
首部维吾尔语原创音乐剧《阿曼尼莎罕》历时半年,日前终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观众们见面了。
阿曼尼莎罕是十六世纪古叶尔羌国的王妃,民间传说她能歌善舞,擅长木卡姆弹唱,并能即兴创作优美的诗词。在新疆当地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她对木卡姆的歌词、曲调、语汇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改编,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集大成之作《十二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族最重要的套曲之一,《十二木卡姆》可以说是后世众多维吾尔族音乐的源泉。
2016年,新疆莎车县县委联合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莎车分指挥部,将阿曼尼莎罕的故事改编成维语音乐剧,并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参演项目在上海戏剧学院首演。
古老的维吾尔族爱情故事
音乐剧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此剧亦如此。主人公阿曼尼沙罕生于一个普通樵夫家庭,自幼聪慧,十三岁便能吟诗奏曲。国王拉失德汗邂逅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姑娘,被她的才情打动,二人喜结良缘。
阿曼尼沙罕进入宫廷后,怀着对民间音乐的热爱,萌发出挖掘整理各种木卡姆的想法,却遭到各方势力的抵制。作为后盾,拉失德汗请来宫廷乐师喀迪尔汗等人协助,最终帮助阿曼尼莎罕完成了《十二木卡姆》的整理。
《阿曼尼沙罕》在形式与内容上剔除了以前宗教色彩浓厚的陈旧内容,继而吸纳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精华,曲风更加清新高雅,歌词内容也更贴近民众生活与真情实感。由此,阿曼尼沙罕赋予《十二木卡姆》新的活力,《十二木卡姆》也因此升华为全面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大型史诗。
可惜阿曼尼沙罕三十四岁时因难产去世,与她相处近二十年的拉失德汗思妻成疾,两年后也随她而去,并被安葬在妻子的墓旁,这段爱情故事也随着《十二木卡姆》的流传被后人传诵。
上音担纲音乐制作
在新疆,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舞蹈;在莎车,十个人中就有八个人会唱木卡姆。如今,《十二木卡姆》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丝路明珠”之誉。
谈到此剧的音乐制作,作为音乐制作人之一的纪冬泳说:“此次音乐创作时间只有半年,全部音乐由三位作曲家共同编创制作完成,2016年9月份先在新疆首演,之后原班人马来到上海国际艺术节,成为特邀参演剧目。”
具体说来,在音乐创作方面,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高扬任音乐总监,同时邀请音乐工程系博士纪冬泳,民乐系拉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霍永刚和新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作曲家肖克来提·亚森三位担任作曲组成创作团队。其中,维吾尔族青年作曲家肖克来提·亚森原本就是上音毕业的学生,八十年代出生于十二木卡姆家乡的他,自幼跟随家乡民间艺人学唱新疆民歌和木卡姆,并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弹布尔琴和各种民族打击乐及中东打击乐器。
为了准确把握此剧的新疆地域风格特征,音乐组在前期除和导演、编剧沟通外,还通过书面、音响、现场演出等资料来了解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其中包括木卡姆的学习。其中,霍永刚谙熟新疆音乐风格创作,且具有演唱新疆特征音乐和大型作品的创编能力;纪冬泳曾多次探访新疆喀什地区进行实地采风,体验和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民俗风情,具有整体音乐结构的把握力;肖克来提·亚森本身就是维吾尔族人,在语言和音乐风格把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因此,由这三位组成的作曲团队是此剧在音乐上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谈及团队的音乐创作思路,纪冬泳娓娓道来:“接到任务时,我们三人多次电话、微信商量后,才确定音乐剧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剧中的三十段原创音乐配器为混合编制:流行四大件+部分管弦乐队+特色维吾尔族乐器,同时运用传统木卡姆中的拿瓦(类似叙事曲)、达斯坦(间奏曲)、麦西来普(热烈的舞曲)以及传统婚礼音乐为基础创作段落作为此剧中的重要布局点,并把原创音乐段落串接起来,使得结构合理、起伏张力有度,为剧情的准确表达起到了烘托作用。我们还汲取新疆民间音乐中多样化的调式,全剧音乐除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也有中古调式以及混合调式,同时注意原文演唱和特色乐器在创作中的润色。这在音乐创作上对我和霍永刚两位汉族作曲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需要了解维语的特征、维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以及丰富的微装饰音演唱,还要对维吾尔族的传统拉弦乐器萨塔尔、艾捷克,吹管乐器、巴莱曼和弹拨乐器都塔尔、弹布尔、热瓦普等有相当的了解。好在在音乐录音及后期制作中,肖克来提对全剧歌曲原文演唱、特色乐器演奏的把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微装饰性润腔演唱、独特律制的乐器音色、丰富的节奏组合得丝丝入扣,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地域风格。”
民间艺人走上舞台
纵观整个音乐剧,台上的维吾尔族演员均来自新疆木卡姆故乡莎车县,对白和歌词皆使用了维语。为了突出维语特色,肖克来提告诉我,主创人员都是先写汉语歌词,再翻译成维语,同时还要考虑押韵,最后才录制成舞台用音乐。
2016年7月,排练正式开始。对于导演谢迪来说,带领莎车县文工团的歌舞演员们完成一部用维语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可谓困难重重。首先,语言不通是最大难题;其次,这些来自莎车县文工团的维吾尔族歌舞演员此前从未有过音乐剧演出经验。于是,主创团队对演员们进行了培训,向他们普及音乐剧知识,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扮演女主角阿曼尼沙罕的是莎車县文工团二十三岁的舞蹈演员买热哈班·库都斯,她是听着阿曼尼沙罕的传说长大的,阿曼尼沙罕的勇敢、对音乐的执着以及她和国王的爱情故事经过买热哈班两个月时间的反复揣摩,使她对角色的诠释越来越立体。同时,莎车县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也参与到幕后制作之中,通过此次排演,他们对音乐剧的制作流程、先进的舞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导演谢迪并不担心上海观众理解不了维语,“维语从听觉上更像英语,在音乐剧中听起来更好听,歌唱和舞蹈时也更能表达维吾尔族特色。”而在再现木卡姆场景时,导演构思把当地的维吾尔族乐器原样搬到舞台上,完全尊重了木卡姆最规范的演绎法。
谢迪还说,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结婚和劳动时都要歌唱。对维吾尔族人来说,木卡姆代表了一种乐观的精神,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唱的跳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能歌善舞,就是要把内心的热情用歌舞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