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佳+任子奇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催生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发展途径,在实践中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协同性存在于两者在时代背景下体系的本质,包括建设本质、发展本质与民生本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具备生态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旅游发展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优秀本土产业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愿景。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两种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的协同发展是中国乡镇发展与复兴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协同性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大为提升,由“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丰盛的消费社会”[1]。奥雅设计对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从用地分析、经济策划、土地规划到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工程管理、生态技术咨询的全程化、一体化及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人性化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其研发中心在现代新型乡村建设工程设计规范与运营开发示范应用中认为:较之工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缓慢发展可以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2],然而城镇化进程加剧,乡村的原生性和城市的时代性存在协同与背离的两种趋势。依据国内外发展经验,乡村特色保留与乡村建设成功有正相关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蔓延态势下,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消费化倾向,三大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受到消费革命推动[3],促生新型产业与城市消费文化,成为当前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发展契机,对乡村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新的协同推动作用。
一、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历程与内涵
在中国,美丽乡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乡村建设活动处于不断地探索与调整中。全国乡村建设阶段与工作重点逐步由农业向乡村人居环境过渡,涉及产业、经济、人才、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层面。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提出,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的内涵特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全国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意在改变农村社会的内涵,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的,将当前特色产业引入区块发展中,对区域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并与美丽乡村可相互促进。特色小镇不同于“镇”或“区”的传统发展主体,与原有行政边界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是以产业自发或有组织的集聚为主要方式构成的空间状态,从而形成相关发展单位共同发展的新主体形式。特色小镇有较为明确的空间规模界定和投资规模要求,是当代经济发展与行政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包涵环保、休闲养生、高端装备制造、时尚等传统行业模式以及信息经济、金融、旅游、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模式。此外,特色小镇的建设标准超过通常的城镇化或乡村建设,例如浙江省规定特色小镇均应达到3A级以上景区建设标准,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达到5A级景区标准。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于产业“特而强”、功能“有机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规划界认为特色小镇是按照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掘自身优势,定位特色产业,加深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所形成的“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本质的协同性
美丽乡村以民生为出发点,在乡村原有的文化与空间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特色小镇以发展为出发点,构筑优势产业集聚区,利用产业的力量激发片区活力。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发展存在这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在当前的发展中均提出需要找准产业定位,以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为主要发展路线,聚合多种功能发展,形成各类功能的有机统一,在當前的实践中,两者规划面积受到控制,建设品质与标准较高;有明确的投资建设主体。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本质均在于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打造发展动力强,环境品质优的人居环境。特色小镇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蓝图,美丽乡村是当前孕育特色小镇和成长的优势地带。从本质来看,新型城镇化、产业多元化、目标双赢化是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在当前的主要体现途径。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建设本质
新型城镇化以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标志,是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空间建设方面诉求建设的结果,通过空间改善、基础设施配备与风貌提升将居民的生活层次推往更高的平台。新型城镇化超越传统乡镇规划的模式,从民生角度考虑推动乡镇切实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景观灯手段,达到带动乡镇建设的目的。当前各界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讨论也是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共同的契机,将从根本上改变乡镇的发展思路,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隔阂,为推动全国民生事业进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产业多元化推动下的发展本质
在产城融合思想的主导下,通过优势产业促进片区可持续发展成为城镇与乡村共同谋求的发展之路。作为产城融合的载体,产业多元化成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高级化为动力,进而达到产业、城镇、人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多元的新兴产业可以推动乡镇建设主体积极谋划项目,高效运用资源,扩大有效投资。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工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诞生了多元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模式。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是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再创新和升级。
3、目标双赢化塑造中的民生本质
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多元化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乡镇得以集聚资本、开发与运营。特别是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旅游目标的提出,传统文化、优势资源、生态风光或特色工业等相继成为乡镇旅游的吸引点。以往不同的城乡结构孕育了差异化的城市与乡镇风情,是乡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也推动了乡镇的风貌打造与居民主人翁意识的产生。同时,目标双赢的建设思维下,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得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发展要素,实现产业平台与创新载体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乡镇发展方式进一步改革,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的愿景
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是一定时期发展的产物,都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对城乡资源和发展可能性的一种补偿性、平衡性的建设。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提出都是对全国以往注重空间改良的建设手段的提升,也是全国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国家发展做出的科学调整。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具有以下几点远景:
1、可持续的生态与民生发展远景
生态环境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领域。生态与民生应作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将乡镇建设成为生态优美、土地资源优良、传统风貌鲜明的人居环境。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倡导健康的生态系统、清洁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风貌、独特的景观特征、乡土气息浓郁的地域文化景观等,推动生态保护与后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运用乡镇普遍的生态环境优美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与活动,解放了乡镇生产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两手抓。推动了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从可持续的视角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2、乡镇旅游发展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共同目标,乡村旅游发展是乡镇发展的当代趋向。依托乡镇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乡村的基础和配套设施,通过发展保护乡镇传统文化与特色景观,形成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和创意主导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同时运用旅游开发手段注入标识系统与节庆活动,打造乡镇的新魅力。从而引领村镇在文化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
竞争力是乡镇建设的衡量标准之一,通过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塑造,需要乡镇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才能长久保持。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为乡镇的竞争力提升提供了联动发展的新途径。当前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工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乡镇传统的产业方式出现改变和提升,通过乡镇旅游初步形成区域共享的产业链,针对乡镇特色衍伸文化创意、文化休闲等特色产业,加速区域联动效应。
3、本土优势产业与文化的筛选与发扬
以往快速的城镇化时代中,忽略了对乡镇原生性的保存。乡镇中包涵的本土产业与文化在建设与传承中,优秀的传统产业与文化得以筛选和加固。原生的产业与文化传承是一個乡镇历史的讲述,也是乡镇旅游吸引力和地区发展潜力的发掘。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开发与运用优秀的产业与文化作为乡镇开发的基础。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协同规划下,乡镇优秀的本土产业与文化的价值凸显,促使在建设中强化对本土要素的重视,从多元的角度的分析与践行本土的产业与人文价值,形成完善的乡镇价值传承理论、行政与法规体系,深化乡镇特色。
全国广大的乡镇地区正在成为当代发展与建设的新舞台,目前全国乡镇空间异化、竞争力减弱、传统产业与文化失落等社会矛盾累积,需要通过更适合当前阶段的途径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是地区发展的不同途径,两者在实践中均获得较大的成功,推动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消费时代的优势,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建设,将摆脱乡镇经济发展滞缓与对城市消费文化需求的依赖。当然,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建设途径在协同运用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有所偏重,形成当地适宜的经济社会复兴、空间重塑、民生改善的特有路径,促进地域发展与全国乡镇复兴。
参考文献
[1]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 全志钢,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25
[2] 孟德拉斯H. 农民的终结[M]. 李培林,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
[3] 戴慧思,卢汉龙,译著. 中国都市消费革命[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