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017-04-04 15:59:39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具性大学语文人文

林 珊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林 珊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既要在教学中融入博爱、尚善、进取、创新等高尚的精神品质,又要注意落实语文知识的教学(听、说、读、写);在教学方法上既要体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现代性,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资源,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增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大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研究性;现代性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可见大学语文在国家教育的顶层受重视的程度。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却受到了冷遇:其一,学校不重视,减缩课时(有的专业不开此课程或将它开为选修课,即便开成必修课每周亦仅2课时)。其二,学生不重视,认为与专业技能无关,可学可不学。加之现在的高职学生不爱阅读文学作品,只热衷于“读图”,以文字为主的教材或其它的文学作品正被学生冷落。于是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明显下降。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说:“我们的母语文化,母语教育出现了危机,中华民族文化正走向衰微”,[1]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面对如此情况,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对母语教育的重视,一方面不能不思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在现有的每周2课时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亦即:大学语文教什么与如何教,才能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什么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均应有面对其教学对象的原则与教学目标。而这原则与目标的设计必须基于不同的学习对象的特点与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来看,语文课上所传授的知识虽基本不涉及学生今后专业岗位的技能的具体内容,然它目标指向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情怀、审美眼界、精神气质与交际沟通,定位于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与语文能力培养。大学语文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能力联系紧密,它与其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职业平台,是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础。高职的大学语文教什么?这不仅取决于教材的选择,也不仅取决受教育的对象,它还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就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看,还没有比较有影响的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简缩版,主要有“主题+文选”、 “专题+文选”、“文史+文选”等模式。有的教材为了突出实用性,在每一单元增加了一些实训内容,如:朗诵、辩论、演讲、文书写作等。应该说这些教材各有所长。如何选择与使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从教学对象出发,因人制宜。

根据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能,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人文品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包含了吸收与表达素质在内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

在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存在着争议的:有的主张侧重于人文素质、文学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认为中学阶段关于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缺漏不应由大学来弥补。有的主张高职学生(尤其是理工专业的学生)应该着实提高语用水平,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与写作水平。前者重视人文性培养,后者强调工具性教育。这两种观点均有正确的一面但又有所偏颇。因为,乘着高考的末班车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他们中许多人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均有难遂人愿,主要表现在语文知识缺乏,常常词不达意,语不成句,还缺乏逻辑性,不喜欢阅读,审美水平不高,同时博爱、尚善、进取、创新等高尚的精神品质也有待提高。换言之,对这些学生来说,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均是需要的。因为语文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字是基于实际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必然地具有工具性(含听说读写在内的交流的属性),而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学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人类普泛化的文化观、生命观、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承,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也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那么,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区别何在?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以贯之又循序渐进的。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语文:小学语文课程是基于“句读”层面上的基础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依据汉语言的语法规范学习说话,学会书写。中学语文则侧重于对文本篇章的阅读与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结构的安排、表达的艺术等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还有基础的写作训练,(含叙述、描写、议论、说明)。而大学语文则主要是思想、情感、精神、文化及其相应的表达的教学,既要从汉语表达的层面上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同时,又要在思想和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加深对汉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汉语的微妙性、汉语情感性、汉语思想性、汉语文化性、汉语的复杂性等,才是大学语文的核心和根本。所以,大学语文是语言的学习,更是语言背后的思想与文化的学习”。[2]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应兼顾,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不合适。

二、大学语文如何教

大学语文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能力与人文素质却是不变的法则。作为未来具有岗位能力的“职业人”,学生需要的是“学习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基于此,我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采用的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目标导向教学理论是华东师范大学率先提出并积极实践的一种教学理论。它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类,阐明每类学习结果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以及检验的行为指标,并据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前进,从而学有所获。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实现课堂中的提出问题(设置任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互动式教学理念。常分为五步进行:讲解演示、现场实操、检查指导、案例练习、展开评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根据大学语文的特点进行操作,使学生处于积极、互动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蒹葭》时,将目标设置为“学习从意象、意境、意蕴入手,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知识能力目标);热爱中国诗词,能体会诗中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引起美好情感的共鸣,并能深情并茂地朗诵(情感态度目标)。”在欣赏《蒹葭》之前,首先讲解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切入的方法。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苍茫雄浑的意境,再现了塞外辽阔空寂的独特风光,表现了诗歌中蕴涵的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交汇的丰富意蕴。让学生知道欣赏诗歌时应抓意象、品意境、探意蕴。然后播放视频,声情并茂的朗诵通过声音与画面完美的配合,把作为学习文本的《蒹葭》呈现在学生面前,诗中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意蕴得到充分展示。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伊人”。接着,便布置第一个任务,让学生模仿课件,练习朗诵诗歌并上台朗诵。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朗诵情况进行评点与指导,这样就实现了第一轮互动。在指导朗诵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体会主人公在追寻“伊人”时,面对“道阻且长”时的无畏以及因“伊人”“在水一方”可望难及时的痛苦和坚忍。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于“伊人”这一意象的理解,体会诗中美丽、朦胧、忧伤而空灵的意境。接着继续布置第二个任务:请学生说(写出)自己刚才在吟诵诗歌时的感受。

有的学生写道:我感觉主人公在金秋拂晓之时、在晨雾迷蒙的河边,寻找着可爱的恋人,虽然追求的道路曲折漫长,险阻重重,但在美好的意境中追求美丽的爱情,虽苦犹甜。

有的学生写道:美好的东西,有时是很难追求的,我不管能不能追求到它,但主人公的这种执着与热烈,这种坚忍与顽强令我钦佩。追求理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是美好的。有时,追求了,但不一定就能得到,但我愿意做那个“溯洄”、“溯游”不断追求心中的“伊人”的人。

老师亦可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蒹葭、白露、秋水、河道营构的意境凄美、空灵,美的事物总是存在于美的意境之中。“伊人”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它既可以是美丽的女子,亦可以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理想等,但追求“美”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常常“道阻且长”,在追求中我们可能会内心凄苦,心绪焦灼,但是只要“溯洄”、“溯游”地左右追寻、上下求索,人生就没有虚度,即使我们最后没有追到“伊人”,我们人生亦是美丽而诗意的。

这第二项任务与第二轮的互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的练习,又进行关于人生、理想、追求的思考与交流。

(二)团队协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研究性学习并非一流本科大学的专利。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高职的学生之所以厌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期甚至从小学时期起的学习中,就遇到太多的挫折,感受到的都是挫败而缺乏成就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有七个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成年,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有成就感为满足。研究性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的这一需求。

例如,在学习小说《边城》时,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感受到《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那儿的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翠翠的慈爱,翠翠对傩送的情爱,天保、傩送兄弟间的手足之爱,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那儿的人性、人情之美。然而,为什么发生在《边城》中的故事却又那么悲凄?爷爷死了,傩送出走了,留下孤苦的翠翠守在渡口,不知她的心上人何时才能回来。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事件,然那儿发生的人与事却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的心灵一角,使你不知不觉中已然泪落满面。那么爷爷、翠翠、傩送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并以此为任务交由学生去探究,锻炼他们团队协作收集资料、提炼观点并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小说《妻妾成群》时,带领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认识主人公颂莲既现实又孤傲的性格,同情她在无爱的婚姻中沉沦的悲凉,领略她生存意识觉醒之后又无法摆脱婚姻现实的残酷。更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认识封建文化(婚姻文化)的强大性与腐蚀性。讲课中提出研究任务:作为受过新文化教育的(上过半年大学)的女性,为什么也和前三个太太一起甘心将自己的命运与一个男人栓在一起?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文化的强大及女性不自觉地对这种文化(男权文化)的认同。在学习诗歌单元时,超出教学内容之外,又在教学内容范畴的研究小课题。如“中国古代离别题材的诗词作品研究”,布置这一任务之后,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这一任务可研究的内容:搜集古代诗词中离别题材的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研究,1.可从人物关系分——父子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朋友之别、恋人(情人)之别等;2.可从分别的缘由分:因战争的离别、因求学的离别、因出仕的离别、因经商的离别等;3.探索中国古代离别诗词题材作品大量产生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4.离别题材作品情感表现的类别、特点(悲怆型、豁达型、依恋型等);5.离别题材作品的审美意义、文化意义、教育意义等。每一个问题由一个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各小组根据同学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这样团结协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阅读作品,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阅读、收集信息,分析总结、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当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形成文章时、当他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所认识时、当他们得出的观点在交流中获得好评时、当他们的小论文被表扬时,他们觉得学习有了成果,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善用多媒体,突出现代性,激发学生乐学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堂灌的讲授不受学生的欢迎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革新,最突出的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听觉有机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的效果远远高于视觉、听觉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证明,对人类多种感官的交叉刺激,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可以使大脑处于一种兴奋与激活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营造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与作品,教学效果良好。

如,在讲授余秋雨散文《都江堰》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都江堰》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并以此文为基础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宫建筑所呈现的皇权政治的威严、小桥流水的周庄建筑所体现的平民生活的恬淡、都江堰水流 “壮丽的驯顺”中所流露的民本思想,说明每一项建筑工程其实都是某种文化的载体。紧接着,伴随着都江堰流水的画面与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领略了都江堰水的魅力:它们尽管恼怒、撒野、翻卷、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却没有一滴溅错了方位,乖乖地听从筑堰者的指令,灌溉千里沃野。随着朗读声,李冰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在这样的情境中,老师的讲解就能起到点睛的作用:李冰极不擅长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可谓“大愚”“大拙”,但他十分明白,政治家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可谓“大智”“大巧”。李冰倾力建造的都江堰,展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文化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江堰流泻的不仅是水,流泻出的分明李冰是“智慧、仁慈、透明”的精神世界,是求真务实,利民富民的文化精髓。在讲解的基础上,再播放名家对余秋雨文化散文特点的评点的视频。这样,学生既有基于《都江堰》文化意蕴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又有对余秋雨所有文化散文特点的理性认识,课堂容量大,形式丰富,效果很好。接着,在班级的QQ群中连发几篇余秋雨的散文,如《废墟》《阳关雪》《莫高窟》等,与学生共同探讨余秋雨在这几篇散文中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这就可以吸引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并产生学习与研究的冲动。他们会收集有关的信息与资料,观看有关名师评点的视频或相关文章。而且,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将自己研究与感悟在QQ群、微信群上进行交流,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基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从课堂出发向纵深发展,这样的基于多媒体的教学达到了“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的能力”[4]的要求。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带给学生的应该是语文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长远的影响,因此,既要重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又要重视其人文性的一面。要想让“大学语文”从一门课程变成影响其一生的学问,教师就应该讲究方法,化“有招为无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悟,让中华文化植根于学生的血液中,让语文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创造的能力与品质,实现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的跨越。

[1]王步高.母语文化与母语教育的危机琐议[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高玉.凭啥中国大学里英语是必修课,语文只是选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1.

[3]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钟 晴]

G423104

A

1008-7346(2017)01-0077-05

2017-02-20

林珊,女,福建省连江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工具性大学语文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