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莺,陈晓乐
(福建医科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思考
吴 莺,陈晓乐
(福建医科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针对高等医科院校新兴应用型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该专业的行业背景、专业建设现状及医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不足,认为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托自身优势,结合行业需求,打造专业特色。
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医科院校
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生物医药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重要产品,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生物制药产业也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预计到2020年,生物制药在全球药品销售中的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1]。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均提及生物医药,特别提出“培育生物技术发展新动力”“构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新体系”, 国家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海西经济区医药产业已成为福建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仅厦门市即有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相关企业5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3.78 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实现销售收入280.16 亿元,出口创汇9.23 亿美元,总产值上亿元企业增长到51 家[2]。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巨大,众多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如中国药科大学自1979年即开始了首届生物制药本科生的培养。2010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增专业,重新放开了生物制药本科专业的申报。自2011年开始,全国有若干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请开设了生物制药本科专业,其中2011年首批申请设立并开始招生的高校有6所[3]。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39个生物制药办学点,年招生数2 972名。为缓解我省高级生物制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我校亦于2012年开设四年制生物制药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高等院校分为3类:专业性的药科大学(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医学院校(如福建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和综合性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3类院校开设的生物制药专业各有特点:首先,专业的药科大学历史悠久、药学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强大、教学及工厂实践经验均很丰富、学校与制药企业联系紧密,开设课程中工程类课程比重较大,因此其开设的生物制药专业擅长“制药”。但其基础教育特别是人文、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欠缺,可能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4]。其次,综合性大学的药学专业一般是依托其较强的生命科学或化学化工专业开办的,课程设置方面基础理论课程比例较高,培养的学生基础功底深厚[5]。但其药学院办学历史不长,药学教学体系尚有待健全。这种模式下的生物制药专业,有较强的基础学科以及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优势,但医药基础薄弱,“药味”不足。第三,医科类院校具有医学基础深厚、生命科学基础较好的优势,但药学起步晚,基础较弱,大部分医学院校依托药理学建立起药学院,甚至有些生物制药专业仍属基础医学院承办。特别是“制药工程、工艺”方面的师资缺乏和大型实习企业、基地的不足成为专业发展的短板,限制了如“机械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类课程的开设,减少了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生物制药作为2010年教育部新增的本科专业,其发展建设仍在摸索中。老牌药科大学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仍要结合医科院校实际情况,脚踏实地、长远规划。
(一)医科院校依托深厚医学背景,生物制药专业办学的基础坚实
1.利用优势学科进行课程设置。医科院校具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和生命科学基础较好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时可开设一些优势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分子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等。较强的医学和生物学基础,可为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学校亦可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业课,如与免疫学结合开设单抗类药物等课程,与放射医学结合可增设放射生物学、放射毒理学、辐射遗传学等课程。
2.结合科研力量培养创新人才。生物药物的研发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日后的就业方向之一。依托医科院校多年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研发基础,可较快地发展生物医药研究。如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我校已形成了从基因操作到蛋白纯化,从化学合成到天然药物的提取,从基础到临床,药剂、药分、药理、毒理全面发展的创新药物研发学科群。1996年,我校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蛇毒类新药蕲蛇酶,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良好的科研平台也可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及今后从事研发工作创造条件。
3.依托优秀师资培育应用型人才。医科院校一般具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医学和生命科学、化学、药理学相关师资,可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特别是留学归国的学术骨干,构建优秀的生物制药师资团队。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即使同为生物制药专业,各个学校也应依据自身情况,依托优势学科和本地区行业发展,制订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否则专业的同质化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也不利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但是作为新兴专业,很多院校的生物制药均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
2.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科院校以理科为主,普遍存在工学特色难以体现的问题。通过对生物制药厂的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希望招聘能胜任一线实验生产操作的应用性人才,同时希望降低员工培训成本。这一类人才除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改变目前工科课程偏少、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不尽合理的现象。同时,如何通过课程引导,让新生尽早了解本专业,提高他们的专业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医科院校的师资结构中,大多教师来自于临床医学专业和生物化学专业等,对生物制药这样一个“朝阳学科”而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虽然对所授课程知识驾轻就熟,但其知识领域相对于生物制药这样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而言,还是过于窄浅,对如何带动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还缺少丰富的经验[6]。
4.实践教学制度和机制有待完善。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更多将进入生物制药工厂、公司和研究所工作,因此学校提供的基本实训设施和实践基地十分关键。但医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目前实践基地存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训岗位还不够多的问题。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生物制药是一个新兴专业,医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辟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有特色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生物制药专门技术人才。如免疫学基础很强的院校可打造抗体药物的专业特色;有放射学基础的院校可重点发展抗辐射药物的研发;毗邻海洋的大学可发展海洋药物的研究;纯化发酵等生物技术基础很强的院校可专注于发展生物制药工艺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5]。
对于学生也可实施分类培养,即培养科学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研究性医科大学,可对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与出国进修,努力使考研和出国率达到50%以上,为生物制药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优质生源。对于应用型医学院校来说,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如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以生物医药类企业为就业方向。
对于办学历史悠久,本地医药企业发展较好的医科院校,亦可建立6年校企合作不断线的长学制培养模式,培养生物医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如中国药科大学利用自身和地缘优势,与国内生物制药领军型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工程类课程以及共推“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校园”。本科阶段学生可通过“车间见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开展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之后可在企业进行2.5年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开展“边学边干,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
2.完善生物制药相关课程设置。生物制药专业以生物学、化学、药学为主干学科,其相关核心课程多为医科院校优势学科,可形成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坚实的化学、生物学和药学基础知识,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生物药物分析等专业综合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药物研发、制备、质量控制等奠定理论基础。
医科院校以理科为主,普遍存在工学特色难以体现的问题。为加强和重视“工程”和“工艺”方面能力的培养,应增加“制药”“工程”类课程设置,如《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生物制药设备》《车间设计和中试放大》等,使学生了解生物制药相关的设备发展、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学时和师资所限,部分无法开设的工科课程,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亦可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福建医科大学的《发酵工程》《制药工程与药品GMP》《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均开展了虚拟仿真教学,学生反响较好,考试成绩明显提高。根据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建议开设“药事”、营销类课程,如药品管理学、药品市场营销学、药事服务与沟通技能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建议开设于第一、第二学年,便于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或创新性实验、参加创业实践与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参加科研技能训练和聆听科技知识讲座等科技创新活动。
生物制药作为医科院校中的新兴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新生对本专业知之甚少,对未来亦颇为迷茫,常常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尽早开设一些相关课程,让学生提早接触了解本专业。如福建医科大学积极邀请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职业教育以及出国引导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设《创业基础》《生物制药导论》,在第五、第六学期分别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这些课程可使学生为4年的学习生涯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早作合理规划,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和忠诚度,深受好评。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将自己的科研课题融入专业课程的实验课中,使实验课内容更加紧密联系现代科技水平与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提高科研兴趣,初步建立创新意识。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医科院校可根据本校优势和特色,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为避免“闭门造车”,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制定;可对在校及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请他们对所学课程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3.优化生物医药师资结构。医科院校可从药学办学经验丰富的老牌大学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引进生物制药或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完善教师队伍,同时出台各类政策,加强现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管理,选送教师出国进修等来改善师资结构。为解决专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还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医院药师加入专业教学队伍中,参与讲授《化工原理》《工程制图》《药品市场营销学》《生物制药导论》等课程。对于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医科院校可出台政策,鼓励专任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学习,加强理论知识,增加“实战”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和机制。医科院校可依托附属医院、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检所、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开展涵盖生产、经营、合理使用、质量检验、监督管理等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学校可积极与本省生物医药领域发展较好的公司联系,聘请他们为本专业的实践基地,使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能够在第二学年暑假进入这些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第八学年进入企业实习。
为加强实践教学,医学院校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入专业教学队伍中,同时也鼓励学校的专任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学习,积极构建“双师”队伍。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学生也可以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形式进入企业参观学习。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有效解决“工科”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生物制药是一个新兴专业,医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辟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有特色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生物制药专门技术人才。
[1]于晓鸿,赵 宇.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46.
[2]蒋海洋.加快推进厦门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厦门科技,2015(3):12-17.
[3]王向军,钱永常,林海萍,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制药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5,3(1):38-41.
[4]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21(3):8-10.
[5]章 良,敖桂珍,温 红.综合性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的建设方向[J].药学教育,2013,29(5):15-17.
[6]赵丽萍.浅析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况[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6):473-475.
G642.3;R97-4
A
1009-4784(2017)03-0027-04
2017-01-09
福建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7028)
吴 莺,女,讲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制药。
(编辑:常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