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2017-04-04 13:29邓育新
关键词:军训国防军事

邓育新

(福建医科大学 武装部,福建 福州 350122)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邓育新

(福建医科大学 武装部,福建 福州 350122)

通过探讨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德育价值,分析影响德育价值发挥的教育方式陈旧、训练内容单一、教育主体不足等问题,提出以实现德育价值的理念为导向,在国防教育的创新、实践及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国防教育;德育价值;高等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这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取向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崇高使命。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首先是德育价值,它对高校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集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它能帮助大学生从军事斗争角度了解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和战略格局,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应持续强化国防教育,结合时代要求,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德育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需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道德素养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国防教育可把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起到了导向作用,促进高校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高校学生必需具备的重要素养,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国防教育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通过军事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丰富的军事理论、政治思想、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以及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党的创新理论等[2]。通过学习国防知识,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让他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促使学生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努力。

(三)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强弱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国防是民族之盾,国防意识是民族之魂。亚里士多德说过“思想的防线是一个国家最廉价最有效的国防”。增强国防意识,培养国防忧患意识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3]。当下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相对淡薄,部分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等现象。梁启超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作为21世纪振兴中华的当代青年学生,国防观念、国防忧患意识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能改善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信念。因此,明确的国防观念、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来才能自觉投入到建设国防和保卫国防的斗争中去,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四)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言行规范和综合素养,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整体风貌,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4]。德育价值的体现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促进整体观念、互助意识、协同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的建立,学会人际关系、组织行为以及心理方面的协调,学会与集体荣辱与共,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军事技能训练是大学生入学第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第一堂实践课,教官把军队铁的纪律和顽强作风融入到训练中,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五)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是否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著名学者于海在其《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中认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问题。高校德育要扎根于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作为其内容的不竭源泉,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为民族解放、为国家发展而牺牲和奉献的人们,进而学习他们的奉献与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5]。高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需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而民族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与德育的共同任务,所以,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当前影响高校国防教育德育价值发挥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陈旧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会深刻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但是大多数高校尚未真正落实相关教育工作,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仍普遍采用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单一、授课艺术差、照本宣科者多、缺乏情感交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军事技能训练缺乏与部队的深度合作,承训部队官兵主要组织常规科目的训练,很少研究军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也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与部队合作开发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法。出于安全考虑和场地条件的限制,高校和承训部队把军训简单定义为队列训练和整理内务,训练方式及内容陈旧,无法紧跟时代步伐,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军训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提高的一个瓶颈。

(二)训练内容单一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军训,在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之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军训,这是学生得到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国防教育付诸实践的形式之一,在此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是彰显教育效果与价值的重点所在。但是,由于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性,队列训练时间过长,军训内容单一、重复,直接导致学生认为军训就是队列训练,从而厌倦军训,对军训缺乏积极性。而专业性的训练内容,如武器操作、军事地形学、战术基础、野外行军等,本来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教育训练对象规模大、组织实施困难、安全因素难以预知等原因,训练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在国防知识教育中,由于教师大多并非专业人员,因而都是浅尝辄止,无法拓展和深化。

(三)缺乏实践经验

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中,常见的理论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进行国防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实践与锻炼,这是导致国防教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其后果就是对于学生的德育效果得不到彰显,学生的思想素养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接受国防教育灌输,只能够记住生硬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国防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难以真正科学准确地把握国防教育的实质,在实际生活中也难以意识到国防知识的存在。这阻碍了国防教育工作高效性的发挥,也对高校国防教育中德育价值的发挥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忽视学生个性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多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下接受刻板的教育,这样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然而国防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教育目标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现行的国防教育模式基于对国防教育功能认识偏差而表现出如下特征: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特点的发展,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学生的能动作用,过分注重军事理论与训练教程的系统传授,未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五)教育主体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进行需要教育主体的参与,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够正确把握教育节奏,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科学应对,解决问题,这是保持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但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中,组织机构不健全,军事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编制不够、人才引进不足、职称评定无门等问题,已经抑制高校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广大师生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以及国防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高校国防教育德育价值的实现对策

(一)创新教育形式

国防教育要实现其德育价值,就需要进行创新。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知识的传播更加迅捷广泛;同时,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知识的更新速度成倍增长。青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也明显增强,对知识提出了新、精、深的要求。只有努力适应青年学生求知欲望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国防教育的深度,才能真正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确保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以我校为例,军事理论教学与医学专业相脱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仅仅是军事方面知识,没有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与引导,难以把军事理论教学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若教学中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高科技战争、战史、战例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声、光、电可同步刺激视听感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心理上能够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二)丰富训练项目

高校国防教育要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变“接受式被动教育”为“群众性自我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牢固树立全方位教育观念,努力促进国防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要精选军事理论中的相关内容,比如海洋、太空、国家安全环境、国家利益等,并有针对性地加入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相关知识,适当结合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不断完善国防教育的军事理论课。随着军事斗争准备步伐的加快,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也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战争也是敌我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心理的对抗,体现在双方军事人员的心理较量中。为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技能训练课目中应该适当增加心理素质培训的相关内容,通过传授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组织心理训练体验等方式,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着眼于未来超前培养学生对战争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反恐、自卫、拓展等技能的培养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训练中体会国防教育的实用性,进一步实现国防教育的德育价值。

(三)融入实践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而增强国防教育的立体性。要充分发挥个人、部队、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教育模式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各类教育资源,营造“立体化”的国防教育空间。国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精神文明活动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契机与平台,可切实增强国防教育的亲和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并提出将国防教育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举办各种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军地校合作交流,将军营文化、地方红色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相融合,如经常组织学生观摩部队营区、进行军事训练表演、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种体育娱乐、公益、 旅游、竞赛,设置国防教育文化长廊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德育的价值,变一次性“军训”为周期性的国防教育日或国防教育周,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注重个性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但在教育活动中也要考虑到个体学生的需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不断产生,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军事理论知识内容,必然会不断更新和扩大。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通过展示其丰富的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其个性。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激活第二课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化进程。比如通过举办军事夏令营活动,既为征兵工作储备优质兵员打下扎实基础,又精准开展国防教育普及国防知识,还可培育一批学生军训骨干,当好国防教育的引领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国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五)优化教育主体

高校要加强对国防教育的层级领导,健全独立的组织机构,确立党管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归属教学部门的形式,使其在高校拥有一席之地。为此可以将国防教育工作的落实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提高国防教育工作实效。同时,提高学科定位层次,理顺职称评定体系,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前景,满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1]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66.

[2]张燕红.关于加强高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136-137.

[3]陈 远.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国防忧患意识的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8.

[4]覃业亮.论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德育价值[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36.

[5]许素美.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56-57.

G641.8

A

1009-4784(2017)03-0009-04

2016-12-07

邓育新,男, 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国防教育。

(编辑:陈 越,马川建)

猜你喜欢
军训国防军事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