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7-04-04 04:49陶启勇
兽医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丝菌疹块丹毒

陶启勇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鹤乡畜牧兽医站,四川广元 625400)

猪丹毒的综合防治措施

陶启勇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鹤乡畜牧兽医站,四川广元 625400)

猪丹毒又叫“钻石皮肤病”、“红热病”,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我国,各地均有猪丹毒的发生报道。在猪生产过程中,如果防治不当,常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猪病临床防治经验,针对猪丹毒从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

猪丹毒;诊断;防治

猪丹毒又叫“钻石皮肤病”、“红热病”,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1882年猪丹毒杆菌首次被猪体内分离出,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我国,各地均有猪丹毒的发生报道。该病原体还可通过创伤感染人,发病后称为类丹毒,该名称可以与链球菌感染人后丹毒病相区别。在猪生产过程中,如果防治不当,常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猪病临床防治经验,针对猪丹毒从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供猪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1 病原体

该猪病的病原体是红斑丹毒丝菌,又叫猪丹毒杆菌、丹毒丝菌,属于丹毒杆菌属,是一种小杆菌,菌体形态为平直或长丝状,经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该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没有荚膜。实践证明,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进行涂片或血液涂片中,可见到单一、成双或丛状细菌。从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到不分枝的长丝或呈中等长度的链状猪丹毒杆菌。

该菌对热和直射阳光较敏感,70℃经5~15min可完全杀死。猪丹毒杆菌对青霉素最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而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

2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猪,临床上以架子猪发病较多,其他动物也有病例报告。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在多种动物体内分离到本菌,有些种类的土壤适合该菌的生存,土壤污染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该病原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能通过皮肤和黏膜感染,还可以通过吸血昆虫、鼠类和鸟类传播。

猪丹毒常呈爆发性流行,尤其是3~6月龄的架子猪,其他年龄的猪也有发病的报道。另外,35~50%的健康猪呈带菌状态,当这些猪因其他因素抗病力下降或细菌的毒力增强后可导致发病,妊娠期的母猪感染可能引起流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气候温暖、炎热、多雨的季节多发。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败血型

主要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体温升高至42℃以上,精神沉郁、步态僵硬、跛行,饮水量和采食量降低,有时呕吐,结膜充血。前期粪便干硬后期发生腹泻,有的病例皮肤上出现不同形状的红斑,渐渐变为暗紫色,指压褪色。小猪发病后出现神经症状,病程超不过1d,其他类型猪病程一般为3~4d,病死率可达80%,甚至更高。耐过猪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3.2 亚急性疹块型

俗称“打火印”、“鬼打印”,统称呈良性经过。初期食欲减退、便秘、精神不振,体温可高达41℃以上,发病后1~3d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颜色有淡红、紫红至黑紫色,形状有方形、菱形或圆形等突起于体表,当疹块颜色消退后,可自行康复。如果病势较重或长期不愈,可出现慢性皮肤病、皮肤坏死,后形成干燥的痂皮,部分痂皮脱落形成瘢痕。有的病情恶化转为全身败血症而死亡。病程多为1~2周。

3.3 慢性型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出现炎性肿胀,可能出现在单肢或多肢,关节变形,跛行或卧地不起,生长缓慢,消瘦,病程较长。心内膜炎型表现为营养不良、衰弱,精神不振,消瘦,食欲不定,通常突然死亡。皮肤坏死型表现为皮肤肿胀、坏死、呈黑色、形成干硬结痂,经2~3个月坏死部位皮肤脱落,留下瘢痕。如继发感染病情较为复杂。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

以肾脏、脾脏肿大以及体表的红斑为主要特征。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出血点,肾脏呈花斑状,被膜容易剥离,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变换,俗称“大红肾”,脾脏呈樱桃红色,整个消化道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肝脏充血,心脏内外膜有小点状出血,肺脏充血、水肿。

4.2 亚急性型

以颈部、背部和腹侧部疹块为主要特征。

4.3 慢性型

疣状心内膜炎型可见到瓣膜上有灰白色增生物,呈菜花样;慢性关节炎型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液,粘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增厚。

5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尤其是皮肤上出现典型病变,使猪丹毒的诊断变得容易,如需确诊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学检测。

6 防治

接种疫苗是防治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每年进行2次进行预防接种,仔猪可选择在断奶后进行,以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均可起到预防作用。

发病猪初期可使用抗猪丹毒血清,效果较好。如在发病后24~36h内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临床上主要治疗药物为青霉素,每天2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h方可停药,不宜停药过早。资料显示,链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抗微生物药也有较好疗效。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及时隔离病猪,对购入猪进行隔离检疫,对慢性病例及早淘汰等均可提高防治效果。

[1]孙玉珠,陈瑞.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5):171.

[2]余雪霜.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10):259.

[3]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丝菌疹块丹毒
孢子丝菌病及其病原真菌的再认识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猪丹毒的防治
猪丹毒病的诊治
丹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 样受体2 、4 及髓样分化因子88的表达